本书为写作课的第二册,围绕“用我的眼睛‘讲’故事”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实际案例,不仅阐述好的新闻需“在场”,活鱼如何现场烹,到不了的现场怎么办,而且从技能技巧、方式方法上,解析如何在不起眼的题材中发现闪光点、讲好普通人的平凡故事。
本书为写作课的第三册,重点阐释怎样找到有意义的“硬核”故事,同时让宏观内容随故事顺势而下,用“一滴水折射太阳”,使报道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同时也探讨了优秀记者如何自我修养。本书旨在与业界同行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本书为写作课的第一册,围绕“学会断舍离”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根据主题选素材、通过细节“抠”出好人物、用表达创新对冲题材趋同。这些既是工作体会和经验总结,更是新闻写作应遵循的规律,对于编辑记者及写作爱好者具有颇多启示。
《新闻传播学前沿》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传统,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出版宗旨,直面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旨在关注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新情况,聚焦学术前沿问题、学科建设新动态,回应传媒改革实践;通过探讨新闻传播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提升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进一步发展
本书从介绍媒介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其趋势入手,对媒介转型时期新闻伦理的重要性、抉择模式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梳理。在借鉴社会学失范理论的基础之上,兼顾了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及规范本身来阐明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现象,并在博弈论的视角下探究其失范现象背后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模型,尝
本书是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实习作品选编,包含消息、通讯、评论、实习心得四辑,收录了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实习期间发表在《光明日报》、《广西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人民网、广西新闻网等媒体、平台上的作品,以及学生自身的实习心得体会,体现了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的教育情况,以及学生的新风貌。本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5ZDB140)学术成果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已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文章20篇,是该课题执行过程中众多研究者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组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著作全书共约30万字,按照以下篇章进行编排:一、新闻史料与媒介生态;二、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三、新闻业务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自2015年起开设了“新闻历史与理论”课程。该课程涵盖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和新闻理论三门新闻学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勾勒出了新闻学历史与理论的框架。《新闻学基础:历史与理论》因循人类传播发展的历程,以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源头,追溯与反思基于不同媒介(语言、文字、印刷、电子)的新闻传播活动
本书稿对事实核查的嬗变做了一个从里到外、从外到内的全方位的拆解和分析,并探析了这一社会事实时代的结构性发展趋势。书稿发现治理的权力不再仅仅存在于国家之中,而是存在于诸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介的网络之中,大众媒介的把关技能被转变成服务于治理权力的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形式逻辑在日常推理与论证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非形式逻辑的论证图解模型应运而生。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对论证图解理论的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几乎是空白,而新闻传播尤其是新闻评论这一种特殊性的论证实践,完全符合用非形式逻辑进行分析。基于论证图解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缺失以及论证图解应用到该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