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系统全面地研究了网络漫画的创作生产、发行传播和用户消费等环节。书中以网络漫画出版平台(网站、App等)作为着力点,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漫画作品、用户和作者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漫画的运营模式,提出以超级IP带动跨界融合、构建行业绿色生态体系的发展对策。
本书通过对多本书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策略与技巧,揭示运作规律。本书收集案例非常丰富,分析、点评到位,图文并茂,适合出版专业人士阅读。
本书分出版工作、选题策划、书稿审读、市场营销、书评书介五个主题,收录了《如何做好主题出版工作》《网络时代传统出版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出版人的新思路》《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变”与“不变”》等文章。
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
本书共分为:编辑活动;编辑概说、编辑原理;编辑素养与技能;书籍编辑;网络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网络编辑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编辑活动的产生、编辑活动的历史分期等。
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的编辑随笔集,还有十多年来为《编辑学刊》撰写的卷首语合集,反映了一段生动的中国出版历程。收入本书的随笔大都写于2009年以后,全书部共分三辑,分别是“编织”“编品”和“编艺”。“编织”谈的是对出版大势的判断,出版本质的理解;“编品”谈的是编辑的自身修炼,既包括个人品质,也包括职业素养;
全书共11章,将数千年的中国出版史汇聚一书,从远古一直叙述到当下(下限基本定为2015年),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论述了中国出版的起源、发展、变革与创新历程。在充分吸收、借鉴近年来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书进一步完善体例、增删内容、增配图表、修正观点、提出新知。
作者从产业链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借鉴英、美、德、日等国的出版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投资布局、投资战略,基于有限多元化投资扩张的企业如何在产业链演化中抓住核心要素,不断优化自身的投资战略,从而保持着企业持续优势,对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方近代化学在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完整学科体系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杜亚泉作为中国早期的出版家,以期刊为媒介,引进西方化学知识。《《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查阅原始文献,旨在厘清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19世纪70年代西方近代化学重要发现及理论,从而
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相关文件资料”“‘文化遗产与印刷’相关文献目录”“‘印刷史’相关文献目录”“‘出版史与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献目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