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适应明显滞后于减缓的现状,全面论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阐述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意义、内涵、机制与技术途径,分析了目前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存在的误区及原因,提出了科学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在总结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领域、行业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对策
“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系列研究.拉美地区及太平洋小岛屿篇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现状和需求、方案设计和预期效益,内容包括绪论、中国中部区域天气与气候特征、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高相关领域发展状况、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现状、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短板与需求分析、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思路与设计、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预期效益
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既是科学问题,也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本书围绕该科学问题,揭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南方旱涝灾害时空特征和变化的新事实和新规律,分析了亚洲季风系统格局和水汽循环的变化与南方旱涝的关联,阐明了多因子协同影响南方旱涝的机理,构建了多因子优化组合配置的预测方法和预测策略。全书共分
这是一本以风为研究对象、视角新颖奇特的历史小书。 风作为西方文学经常呈现的一个对象,常被当作歌颂自然的力量、活力的象征性符号,科班在本书中带领读者开启了一次从18世纪到今天对风的科学和文化探寻,通过广泛搜集了西方科学对风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文学史、文化史围绕风的创作,描写了人类对风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气象学到天文学,
本书以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为切入点,以提高我国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为研究目标,构建了一套科学、适用、符合我国沿海地区灾害特征的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以全国沿海、河北省和上海市金山区为例,开展了国家尺度、省尺度和县尺度三个不同尺度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画面对城市内涝的概念、成因行了描述,并且科学的阐述了如何正确面对内涝灾害。通过本书的出版,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内涝灾害知识的普及程度和灾害应急避险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效降低由于内涝灾害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
本书内容以全天候地表温度为核心展开,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态势,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全天候地表温度,被动微波遥感影像的轨道间隙填补,全天候地表温度的近实时反演,基于新型时间分解模型的全天候地表温度重建方法,中国陆域全天候地表温度数据集生成,全天候地表温度的应用:冰川地区的降尺度、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城市地表温度日较
本书在介绍高空气象探测内涵发展、模式与装备的基础上,探讨了模拟训练的基本问题,详细论述了常规高空气象探测、高空气象探测雷达探测、综合高空气象探测雷达探测模拟训练技术。本书在高空气象探测模拟训练技术方面内容全面完整、需求分析详实完备、技术设计科学合理。
气压测量是现代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介绍了气压传感器的测量特性、气压测量仪器、气压仪器检定技术、地面气压观测技术、高空气压观测技术,以及气压测量技术的改进措施等方面的内容。重点介绍了气压仪器的检定方法、气压测量的误差分析和气压测量技术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