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本尼特从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缺陷出发,在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对文学概念进行了重构。他聚焦大众文化,推动了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在吸收和借鉴福柯和葛兰西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治理性理论,探讨了文化与权力、文化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他不赞成英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一直将对
中国概况(英文版)
本书从媒介融合视阈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媒介融合影响下的文化传播现象,涉及文化、技术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其中,本书立足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媒介选取、内容制作、传播渠道、接受者及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和时代需要,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发展创新,形成了内涵丰富、内容生动、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放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进行考量,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
本书讨论了关于时尚在现代文化中的社会和心理意义的几个有趣主题。是什么让某类服装成为流行时尚?旧的时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时尚所取代的?时尚表达了何种社会地位、性别认同或性特征?以及,时尚是如何被广大群众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作者指出,我们认为的许多个人偏好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以
作者布鲁斯·马兹利什(1923—2016),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全球史、思想史、历史哲学等,曾荣获1986—1987年度“汤因比奖”。《文明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文明”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起源,展示了其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和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又如何在二十世纪以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通过深
和辻哲郎的这本《风土》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序言中著者就表明这本书的目的是想阐明风土性,这一作为人之存在的构造契机。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
文化政治学是对文化的政治学研究,探讨文化的政治逻辑。本书对文化政治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理解,激发他们开展文化政治研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严格而言,目前国内没有一本文化政治学的教材或著作。本书的编写服务于文化政治学的学习需要,并为文化政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本书收录了何道宽在文化与传播领域的研究文章,包括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中美文化比较研究、传播学研究等议题。何道宽是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的资深翻译家,也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最早的引介者,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抓住机遇翻译了一些文化学和传播学的经典和名著,惠泽读者。在本书中,读者可以
本书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结合对日本文化特征的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剖析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摩擦的种类、成因及对策,为人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休克问题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选取人际交往中最普遍也最实用的感谢文化、道歉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取中国人赴日留学、日本人来华留学与跨文化交际,日资企业中日员工日常交往与跨文化交际等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