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总报告、政策法规篇、数字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篇、媒介素养教育篇、比较借鉴篇五个部分,秉承“行动的蓝皮书”方法论,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政策研究,探讨数字包容框架下的公民数字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及其在发展领域的应用,聚焦视障青少年、老年人、乡村女性等不同群体,汇集城乡媒介素养经验,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包容性的媒介素养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3》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行业智库报告。全书分为总报告、重点聚焦、行业报告、专研报告和融合精品分析五个部分,结合丰富多元的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聚焦2022年到2023年全国新
本书以主流媒体的新型话语实践为研究对象,是对“媒体融合”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论回应。为“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党中央近年来多次提出要加强主流媒体话语体系建设,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建成“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本书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和成都传媒集团三色智库共同协作完成的智媒体领域研究成果,旨在记录近一年以来智媒体在政策层面、学术层面、应用层面、生态层面的新要求和新动向,并加以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主流媒体的智能化升级贡献力量。在编写过程中,课题组深入一线,对中央主流媒体央视网,湖南广电、浙江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下篇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上篇通过介绍大数据媒体转型相关舆情生态,介绍相关模型与指标体系,运用OLDA模型、BP神经网络等算法工具分析具体舆情事件,以展现相关机制原理。下篇结合问卷、访谈等形式,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进行实证研
本书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切入,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综合新闻伦理、媒介伦理和信息伦理等理论框架和知识,结合手机等智能移动平台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应用的特点,以近10年来的现实实例为对象,阐释和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个人自处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分析方法、规范路径,以及调试策略。本书旨在比较中厘清伦理原则适用范围,补益中国
本书精选了吴庚振教授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涵盖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等主题,包括《论新闻工作者的大局意识》《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活的灵魂》《论报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策》《新闻小言论的审美特征与写作要求》《关于新闻评论文风的几个问题》《试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之路
《新闻编译入门》以提高学生新闻编译实践能力为目标,包括英汉新闻编译和汉英新闻编译两大部分,全面、系统介绍了新闻稿件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新闻编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具体包括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和新闻正文的编译),以及新闻话语与国际传播。本教材力图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不同领域典型的新闻稿件,对比分析新
近代中国报纸产生以来,副刊作为报纸的“另一半”(相对于报纸新闻或新闻版面而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五四运动后,副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类型众多、数量庞大的副刊,是研究近代中国的重要文献,然而因资料搜集的难度较大,长期缺少系统的整理。《
1838年至1949年,中国出现了近800份石印报刊,主要包括《述报》《点石斋画报》《时务报》《晋察冀日报》等。这些石印报刊丰富了报刊的形态,及时有效地传播了各类资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然而,报刊的内容历来是报刊史研究的重点,媒介技术受到的关注度较低,目前针对中国近代石印报刊整体历史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尚付阙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