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化史中,人类与技术一直处于一种互相牵制博弈的状态中。尽管在某些时间节点上,技术貌似脱离人类的掌控而有了逃逸的趋势,但总是在一段时间后,不管是通过技术逻辑还是商业逻辑的矫正,抑或是直接的法律法规约束,人类又将技术重新俘获使之回到正轨。技术拥有的加速度虽然给了它逃离地心引力向外逃逸的潜力,但是在过去总是没能摆脱地
本书以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文献使用数据为研究基础,在对既有的以替代计量指标(Altmetrics)和使用计量指标(UsageMetrics)研究为重点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成果及相关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访谈调研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方式,对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用户的文献使用动机、使用模式等进行全面研究,并在此基
本书为第七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23)的会议论文集。论文围绕“整合·突破:数智时代的主持传播”这一主题,针对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问世对主持传播领域的挑战进行了深度研讨。本论文集精选了会议论文20篇,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智能时代主持传播的知识体系建构、AIGC与主持传播的发展革新、新媒体主持传播的劳动
微电子和光电子是信息领域的两大基础性硬件技术,始终受到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书所讨论的微电子和光电子范围聚焦于信息领域,展示出了包括集成电路工艺、人工智能芯片、硅基光子集成、混合光子集成等微电子光电子重点领域的国内外前沿技术进展和产业重大突破。光电融合有助于信息技术突破当前面临的瓶颈制约,是需要重点发展
本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文史互证法、语图互文法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1842—1876年间《伦敦新闻画报》(以下简称《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进行了综合、全面、立体的研究。《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新闻与图像成功结合的周刊。自创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包括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
本书以建筑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融合视角,通过引入“媒介场景”,将物质地点与信息系统作为构成场景的两个维度统筹考量,以“场所→需求→服务”为框架,探究了城市老人对于电视、电脑和手机的使用特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面向宅内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基于家庭媒体和网络化社区媒体的适老交互场景服务模式、组成要素、网络模型、内容构成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突出特点是不仅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还包括经济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大数据信息资源方面的内容。本书的教学理念先进,内容充实,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书的教学内容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法规,网络信息与大数据资源及
本书收录了吴炜华教授从其研究媒介文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的20篇论文,从影像生存、文化参与、青年文化与智能传播等多个层面展开对当下媒介文化实践的分析与探讨。中国的媒介与文化研究经历着理论的迷路与方法论的摇摆,从欧洲文化研究和批判理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期想象中走向北美传播学派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在此消彼长与自我迷失中寻找着中
《传播的现实与超越》是胡正荣教授的第二部自选集。本自选集聚焦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传播制度变迁、国际传播与全球化以及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等传播学关键议题,系统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分析和前瞻性思考。 本自选集对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思考,分析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
在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出版战略的新时期,出版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狭义概念,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方,所创造的产品从纸质图书、期刊等延伸至电子书、数据库、服务平台、定制化产品等。出版业面临这一难得的从内容到运营全方位革新的历史机遇,也遭遇了新模式探索、商业模式构建、社会价值实现的挑战。因此,本选题通过梳理出版企业在融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