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由“报史”“年表”和“报人”三卷构成。第一卷“报史”是以“大公精神”为内在逻辑编撰的1902年至1949年的老《大公报》史。分为三个时期,即英记时期、王记时期和新记时期。各个时期的报史由于主持者对“大公精神”贯彻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英敛之首倡“大公”,为该报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公报》转手王郅隆,在胡
在近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代一代新闻人用开山辟路、以启山林的探索精神,不断思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总结实践中的办报经验,积累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新闻理论成果。虽然不同报人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个人经历、文化修养和政治主张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思想观点,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思想主张。作者对晚清时期的新闻思
《青岛官报》创办于1900年7月7日,由德国胶澳督署主办,面向青岛中国民众、德国侨民以及德国本土发行。发行之初为不定期发行,后改为周报。作为官方报纸,报纸以德文为主,在刊登需要华人知晓的文告时,以中德文对照刊出。该报书本形式,16开,刊登各种法令、法规、市政建设、人事任免、政务活动、船舶消息、天气报告等内容,另有大量青
1928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出于研究需要,中央研究院组织人员,对当时出版的报纸进行了大范围的梳理,并将其中可资利用的新闻,进行了剪辑汇编。从分类言,这批剪报分为“物价”“产业”“交通”“财政”“农产”“国际”“水运”“商人”“工人”“资本家”“税捐”“山利”等各个门类,几乎涵盖了当年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大学校刊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有公文、布告、会议录、文牍摘要、校闻(学校新闻)、论著、文艺等栏目,记录了高校建设、迁移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大学校史编纂的重要档案。本书是《民国时期大学校刊汇编》的续辑,系统收录燕京大学、国立北平大
面对未来,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媒体人工智能应用的竞争优劣势所在?如何更好实现我国在这一领域向世界输出等已成为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当前针对这一融合应用发展的研究,较少从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和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本书将在探究媒体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机制、对比中美媒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根据钻石模型(五力)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
本书由中原传媒研究院主持、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河南广播电视台协助编撰。全书分为总报告、现象篇、管理篇、行业篇和产业篇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原地区2000~2020年的新媒体发展状况,客观还原了中原新媒体发展的历史轨迹,剖析了中原新媒体发展的动力与瓶颈,探讨了中原地区新媒体的影响机制和发展方向。
《中国报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此后,中国新闻史的研究至少在形式上展现出全面铺开之势,通史、地域史、断代史、人物
本书以德国学者尤其是汉学家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轨迹和研究成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西方文化视野中德国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路径,分析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特点和结论。书中选取德国学者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德国学者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成果丰富,更在于他们在西方学术界的代表性。以此为出发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