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身兼(文学与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者、书评人与阅读推广的实践者三重身份,《早读过了》辑录其近十年来的近百篇关于阅读、文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评论、书评与短书札文字。杨早师从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开启对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传媒史的关注,并由此进入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史的研究。严肃的学术研究与写作之外,亦热
本书共分为:编辑活动;编辑概说、编辑原理;编辑素养与技能;书籍编辑;网络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网络编辑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编辑活动的产生、编辑活动的历史分期等。
全书共11章,将数千年的中国出版史汇聚一书,从远古一直叙述到当下(下限基本定为2015年),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论述了中国出版的起源、发展、变革与创新历程。在充分吸收、借鉴近年来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书进一步完善体例、增删内容、增配图表、修正观点、提出新知。
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的编辑随笔集,还有十多年来为《编辑学刊》撰写的卷首语合集,反映了一段生动的中国出版历程。收入本书的随笔大都写于2009年以后,全书部共分三辑,分别是“编织”“编品”和“编艺”。“编织”谈的是对出版大势的判断,出版本质的理解;“编品”谈的是编辑的自身修炼,既包括个人品质,也包括职业素养;
作者从产业链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借鉴英、美、德、日等国的出版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投资布局、投资战略,基于有限多元化投资扩张的企业如何在产业链演化中抓住核心要素,不断优化自身的投资战略,从而保持着企业持续优势,对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书以出版人陈昕作为传主,书写了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和坚守。陈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对出版行业进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走出一条产业化、信息化、集团化的道路,从而将中国的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这样的出版人是中国的文化脊梁。
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历史大变局中:整个世界在剧变,整个中国在巨变,全体中国人都处在遽变之中。这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变化。 这部专著把21世纪以来变化中的中国出版发展历程梳理和概括为三个阶段,提炼与解剖了三个出版时代的特征和趋势,并对当下互联网时代大变局的发展大势和趋势进行研判与预判,探索需求倒逼供给侧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的重要阶段。西方近代化学在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完整学科体系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杜亚泉作为中国早期的出版家,以期刊为媒介,引进西方化学知识。《《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查阅原始文献,旨在厘清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19世纪70年代西方近代化学重要发现及理论,从而
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相关文件资料”“‘文化遗产与印刷’相关文献目录”“‘印刷史’相关文献目录”“‘出版史与出版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献目录”等。
《出版经济学研究》是作者持续三十年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出版业运行的研究结晶,是迄今为止中国出版人对出版产业问题作出的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篇。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重构出版产业链,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创新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传统出版社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传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