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海洋微波遥感技术尤其是被动式遥感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进展,是作者数十年从事微波遥感研究工作成果的总结。书中详细分析了海洋波浪模型、微波辐射特性、多波段观测技术以及新科技手段的多种应用场景等新科研成果与发展趋势。
太平洋覆盖了整个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它的面积超过了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代表性的海洋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无数尚待人类发掘的神秘物种隐藏在这里的深海禁地。《大太平洋》是中央电视台、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NHNZ)、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台(PBS)与德国电视二台(ZDF)等机构联合摄制的大型自然类高清纪
多彩珊瑚礁生物
本书分八章,内容包括: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的目标与应用范围;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步骤;造礁石珊瑚的有性繁殖技术;造礁石珊瑚的无性培殖技术;造礁石珊瑚底播移植技术等。
《中国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价及示范应用》是一部较系统的中国海岸侵蚀论著,写作过程中除吸收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新理念外,更注重作者团队多年调查和观测成果的应用和总结。全书内容共分i部分。第一篇:总论,归纳了海岸侵蚀现象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分类,提出的海岸侵蚀定义,明确指出是海岸组成物质趋于易亏损状态的脆弱性改变,并提出我国海岸侵
《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年度报告》是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海洋社会发展的年度发展报告,由社会学研究所的崔凤教授担任主编,2015年卷为首卷,计划每年出版一卷。2017年卷将分为年度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篇三个专栏,分别就我国海洋教育、海洋民俗文化、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环境、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法制建设
本书共刊登专题论文142篇(中、英、日文),学术述评27篇,包括书评12篇、会议综述8篇、海洋史学前沿动态及海洋文献评述7篇,专题笔谈20篇。论文涵盖海洋社会经济史、海上丝绸之路史、东西方海域交流史、海洋信仰、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等研究领域,从多角度多面相地为国际海洋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对话空间和研究参考。
《海洋史研究》史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创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是CSSCI来源集刊,自2018年起改为每年出两辑。每辑收入约20篇文章,设专题笔谈、专题论文、学术述评等栏目,每期根据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的变化组织专题论文,体现了国内外海洋史研究的学术前沿。本辑是《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收录专题论文18篇及学术述评3
本图集依然按照分册的格式将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站、东海站所获取的海洋气象、水文、水质三种类型数据按照月份与年度,并根据不同参数绘制玫瑰图和曲线图,以清晰、简明的方式呈现各要素的变化趋势,以便于与分册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海洋科研工作者对关注海域进行更长序列的年际变化研究。
《潮汐表(20204册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包括三个部分,除了能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间接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潮汐表(20204册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共6册,分为中国沿岸3册和世界大洋区域3册。本册为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