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与大气中的重要物理学效应,体现了关于各种效应的传统认识和一些全新的见解。书中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各个基本效应的内涵,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普及。本书适用于海洋与大气科学领域的学者使用,适用于地球科学各领域的学科交叉的工作,也适用于各相邻学科参考。本书的很多内容可以满足中学物理和地理教育的需要,可以作
本书分为专题、管理·改革、业务·服务三个栏目,收录了《气象部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践和思考》《以数据为核心的“云+端”气象技术体制的分析与思考》《“十四五”时期创新气象科技体制机制的政策建议》等文章。
本书介绍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气候变化的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全书重点阐述了全球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变机理,揭示了影响干旱气候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陆-气相互作用、沙尘-云-降水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围绕这四个方向,全书主要对基本气象要素、陆面过程能量和物质交换、太阳辐
季节性积雪积融雪规律与径流模拟研究——以乌鲁木齐河为例
本书有三个小主人公,乐乐、糖糖和鼠标,在杨爷爷和他的小宠物机械狗小腊肠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场跟随风一起的旅行,在奇妙的旅程中,三个人对风有了许多了解,例如风是如何形成的,风的作用和给人类带来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对于风能的利用等。通过了解这些与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实物,让孩子对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让孩子
本书从鄱阳湖洪涝灾害形成机制与预报预警技术、圩堤险情孕育机制与监测技术、洪灾评估与险情处置防治技术、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创建四个方面介绍了鄱阳湖洪涝灾害风险防控四大关键技术,并以2020年鄱阳湖洪涝灾害为例,详细阐述了洪涝灾害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实践应用。本书技术实用、内容丰富,对国内外湖泊流域洪涝灾害风险防控工作具有较
本书针对山洪灾害特征、形成机理,结合降水、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山洪灾害发生、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区域分布规律及活动特征;研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洪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对山区降雨、径流和土壤水特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在示范区构建了山洪灾害立体监测体系;进行了山洪灾害应急强效应对处置专题研
本书针对变化环境下城市暴雨洪涝问题,在对国内外城市洪涝灾害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城市化发展最为显著、人水关系矛盾最为突出的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探索城市化发展对区域下垫面类型、水文产汇流规律及城市暴雨洪涝的影响机制,开展我国北方地区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本书分析了北京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及下垫面变化特征,探讨了区
洪水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有效的洪水风险识别与动态模拟研究,对灾害应急救援和风险防范至关重要。本书首先针对洪水风险,特别是山洪风险,改进卫星遥感发展第一阶段中典型的危险分区法;进一步改进卫星遥感发展第二阶段中广泛使用的水文模型法,模拟全球及流域河流洪水;最终针对2016年7
2020年安徽梅雨期长达60天,境内长江、淮河、巢湖全线超警,气象服务工作面临长时间三线作战的艰难局面。本书以实录的方式,全面记录了安徽省气象部门以超常规的政治保障、指挥调度、技术支持、多方联动和科普宣传应对超长梅雨,坚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情况,真实地反映了气象部门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