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教育政策为核心,探讨了教育政策的形成、实施及评价的一般理论形态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具体教育政策与实践。本书由总论、国别研究、专题研究、中国政策全景研究四编、共21章组成,国别上涉及了对12个国家及一个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或评价的考察,内容上力求呈现四大部分的研究成果:1.关于教育政策基本理论
本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肖甦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书稿以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南非九个世界主要国家为研究对象国,探讨其教育政策的形成、实施及评价的整体形态以及具体教育政策的实践。作者力求通过对九国的教育政策形成、实施及评价机制的现状研究呈现教育政策研究的国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提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该书直面采访了沿线部分国家的教育部官员、驻华大使、国际组织代表、高校校长及其它
本书选取俄罗斯、波兰、埃及、沙特阿拉伯、泰国、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家作为探讨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样本国,分别成章,探讨其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政策以及我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空间。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战略研究”的成果。在内容上分成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球教育治理的概念、主体、客体、机制与影响,重点回答何谓全球教育治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以及效果如何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全球教育治理的理论分析视角,旨在从国际关系理论、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的角度对全
《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从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扶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推动教育扶贫的政策、实践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整理,对12个国家教育扶贫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试图明确教育在扶贫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国际经验,《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以我国教育扶贫的现行框架为基础,针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为架构。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人,研究重点是教育公平,主要研究主体性视域下的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着重阐发教育公平在主体性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充分彰显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中所特有的人文向度与人文内涵,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最具有当代价值的思
产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是破解就业难与人才短缺结构难题的有效方略。但是,如何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BR》本书基于制度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对中、美、德等国的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政策进行了历史与比较研究;对中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人工智能与教育”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及其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未来学校的变革”主要论述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在人工智能时代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第三部分“人工智能破解传统教育的难题”主要从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三个视角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突破传统教育难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一部分“思考
本书将为教师专业化铺路。本书由长期高度关心、指导名师工作室事业发展的知名学者、专家顾明远、周满生、顾冷沅、成尚荣、张铁道、程红兵作序,由编委会撰写前言,由121位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遍及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有成就、有影响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撰写的研究成果,是一大批卓越教师领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卓越教师引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