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研究》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海洋文明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本系列学术研讨会旨在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倡议,关注蓝色海洋文明,推动海洋史学术研究。其会议论文之结集,收录了会上海洋史各相关领域的优秀成果。本辑收录有关论文19篇,涉及古代航运、海防、中西贸易史、海洋物质文化史等多个方
北大别杂岩带(简称北大别)是大别碰撞造山带三个含榴辉岩的构造岩石单位之一,属于扬子三叠纪深俯冲陆壳的一部分(下地壳岩片),为中生代高温超高压变质带,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叠加等多阶段高温演化过程,以及山根垮塌期间的大规模部分熔融与混合岩化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带根部带岩石组成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本书重点介绍了笔者获得
《给孩子的宇宙启蒙书》是一本讲解宇宙知识的少儿读物。几千年来,人类对头顶的星空的好奇从未停止。宇宙是怎样诞生的?是否存在无数个宇宙?宇宙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始终令我们魂牵梦绕,想要一探究竟。本书是为喜欢宇宙,关心宇宙,却觉得“太难了搞不懂”“学校学的东西已经忘光了”的孩子准备的“宇宙入门书”,通过全景式的情境呈现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许多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实现资源可持续性、保护海洋环境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是海洋资源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与海洋资源和环境相关的前沿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本专著分为五个部分,内容从微观到宏观,涵盖了海洋微生物
《海南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海南卷·普及本》全面概括了海南省建省以来主要的矿产勘查成果,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研编。《海南矿产地质—中国矿产地质志·海南卷·普及本》除前言和绪论外,正文分12章,对海南省已发现的49个矿种514处矿产地和地质遗迹进行研编,内容主要包括矿种的性质
《李四光科普阅读: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先生以文学随笔的形式创作的地质科学类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年龄、地壳的形成、地质力学的发展、冰川的起源等地质问题。全书生动有趣,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字里行间展露出作者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本书以大清河流域山区和平原区的水文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通过构建时间变异和空间变异指标体系对其时间变异性和空间变异性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TOPSIS方法分别对山区和平原区水文气象要素的时间变异性、空间变异性以及时空变异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揭示了它们的变异测度。同时,利用Copula函数和GAMLSS模型,研究了山区不同
本书以中国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要素、植被动态因子要素、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特征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偏相关分析法,定量研究气候因素变化、植被动态因子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碳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究自然植被和恢复植被的碳
大范围极端干旱给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以及经济体系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有效地监测和评估大范围极端干旱、建立合理的应急管理机制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本书介绍了协同多遥感参数与地面历史干旱记录构建综合监测指数技术,构建了大范围极端干旱应急监测与影响快速评估方法,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大范围极端干旱监测的典型应用案例,旨在为政府决策者、
本书旨在探讨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及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空间大地测量对地球环境观测的贡献。通过全面介绍空间大地测量和地球观测的多个关键领域,包括GGOS、国际GNSS服务、卫星高度测量、InSAR、LiDAR等,引入人工智能在大地测量的应用,并将其与环境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强调了大地测量在全球尺度上监测地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