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7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本书内容分为五章,涵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翔实展现了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为积
本书介绍关于小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近六百年来极端气温、降水(干湿)事件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近代(20世纪初以来)和现代(20世纪中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长期变化特征、成因机理和人为影响信号。
本书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聚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全球高精度对流层延迟建模与水汽反演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气象学与空间环境研究的范式局限,为近地空间环境学、高精度定位及GNSS气象学领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本书建立了对流层延迟信号分解-机器学习联合分析框架,揭示了气象扰动与模态分量的量化关联,推动了近地空间环境学理论创新。
本书从气候系统观测和数据分析开始,阐述气候系统驱动因子,气候系统中大气与水循环、冰冻圈、海洋、生物圈等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率模态及其变化,给出气候系统变化的综合图像。本书还综合气候变化噪声和信号、全球与中国的观测变化、当代仪器观测数据和古气候信息等,客观总结工业化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多圈层变化图像。
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复杂地表环境下热红外遥感建模核心理论与方法的专著,主要包含以下七个部分:①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及模型间对比;②山地场景(单一坡、复合坡)下的植被辐射传输建模;③城市场景热红外辐射建模及城市建筑-植被复合场景建模;④地表辐射方向性的时空特征分析;⑤温度角度归一化方法,涵盖光学-热红外耦
本书从地表蒸散发的观测和遥感观测原理入手,全面总结了遥感蒸散发的估算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作者团队自主开发的PML遥感蒸散发模型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蒸散发的基础理论和遥感蒸散发的主要估算方法,核心内容是PML遥感蒸散发模型的基础理论、原理、模型方法和参数化方案。第二部分以遥感蒸散发的
本书是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效应为主题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宄任务的成果。从近两万年、近两千年历史演变及近代气候变化的视角,综合剖析青藏高原气候特征及季风、中高纬度系统变化对高原气候格局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近年来暖湿化趋势的观测事实、成因及对植被区域性特征的影响和青藏高原灾害天气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青藏高原强对流及闪电灾害科学考察的总结性专著,由参加科考的五个单位科研人员共同撰写。全书共10章,主要论述拉萨和那曲外场观测及其雷暴与闪电的物理特征,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雷暴、闪电和强闪电活动特征,高原东部地形过渡区域和川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特征,以及西藏地区的雷电灾害统计等。
区域气候不仅受局地大气物理过程的直接控制,还受到全球大尺度因子的调控。本书旨在阐释全球变暖背景下这些大尺度因子变化对区域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影响。本书内容涵盖区域气候变化信息的基础、影响区域气候的季风系统、影响区域气候的大气环流因子、影响区域气候的海温模态、海冰和积雪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等多个
本书对区域气候模拟和预估研究进行系统介绍,内容包括区域气候模式作为重要动力降尺度工具的原理、区域气候模式的评估方法、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评估及预估结果、误差订正及不确定性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