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那种将天象展现在人间的人生理想,那种圣境不离凡俗的个体人格等,一句话,中国人在此岸中追寻彼岸的超越精神,在实际生活中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著作。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史学者掀起了新艺术史运动,这次运动批判了传统守旧的艺术史,开始将人类学、符号学等引入艺术史研究中。在新艺术史运动中,结构主义艺术理论兴盛起来,本书正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冀为中国艺术史理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构主义理论主张通过结构去认识事物,它本是一场流行于20世纪下半
本书系统讲述了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阐述了美的本质,详细讲解了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意境与传神及美学前沿问题。注重审美实例与美学理论的结合,从传统课程的以美学原理为重心转为以审美鉴赏、创作为重心,培养学生将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知识性、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
如果有一种现今的文化,它就只能是审美的文化。如果有人真的想提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一个中心,那里面的现代人彼此相聚却不相知、彼此致力于相互践踏,那么他只能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艺术,就是来自生活的一种艺术。所有东西在独特自主的艺术家手里都只是物质而已,不管是他在作画,写诗还是在生活。审美文化的核心就是:心
本书以“克罗齐美学在中国”为核心,重点内容包括:1)克罗齐美学如何进入中国,其在中国的译前传播如何影响与促成了克罗齐美学文本汉译的发生;2)克罗齐美学中的具体概念在跨语际翻译中意义的增殖与缺省,以及如何影响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3)克罗齐美学思想在不同接受者的理论建构中,发生了怎样的跨文化变形与异化。本研究的意义在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这是作为一名美学教师的理想,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笔者对美学的研究就是有意义的。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生命超越”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
本书在20世纪中国美学三大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探索20世纪中国美学与美学研究的很多问题与方面,把近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述梳理出来,勾勒一条大致的线索,以当下中国美学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批判与反思的立足点,试图从中寻找中国学术发展的一种内在惯性和理念,为21世纪的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一种历史的参照。本书于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是美学当代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打破西方传统美学关于“美”的纯粹凝视,以对“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探讨,揭橥审美和艺术的复杂性、特殊性及其深层社会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美的创生机制。本书主要从人类学批评、审美资本主义批判、审美革命与审美治理四个方面接衍审美制度的被建构与能建构之维,力图在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学家,他著述丰富、思想成果深厚且影响深广。其兼容中西而富有民族底蕴的艺术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思想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研究我国现代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理论借鉴。本书对宗白华的经典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对其主要作品中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