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选取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石漠化状况最严重的云南省东南部喀斯特山区文山市和广南县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和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支撑,重点研究:(1)分析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弄清典型区域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
《资源循环工程理论与实践》分为三篇,共11章内容。第一篇以资源循环工程理论基础为主线,阐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内涵、资源循环利用与城市矿产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第二篇针对资源循环工程技术与应用,论述了工业固体废物、农林生物质资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退役动力电池资源化技术以及能源循环利用与低碳
实现美丽上海建设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坚持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将为美丽上海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是一项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
本书为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主题的研究性论著。本书在深入分析绿色发展理念相关内容后,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的社会动力学模型,探究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和运行机理,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三螺旋耦合”理论模型,阐明了模型的特征、演化阶段和评价方法等;同时,针对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现状和特点,构建了“熵值—耦
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综合工程所属的“宜昌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和“黄柏河流域综合地质调查”两个二级项目的调查研究成果及支撑服务效益进行编制。一是聚焦长江大保护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管控,较系统地查明宜昌市水资源与环境现状,助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二是聚焦磷污染问题,在区域磷源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资源环境规划的理论、类型和基本内容、技术和方法、环境要素(包括水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国土空间和固体废物)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剖析了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意义、方法及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等资源环境类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
本书介绍自然保护与生态文明,探讨自然保护的发展与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的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保护地建设,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等内容。使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认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从而使得学生热爱自然、深刻理解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分州、国家,定量揭示了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哈萨克斯坦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在介绍孟加拉基本概况、人口集疏变化与地域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人居环境适宜性、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并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孟加拉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应性策略。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所在地,只有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保障,城市才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书响应新时代的召唤,研究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地阐述评价大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原理,构建了“载体-荷载”视角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本书通过选取我国35个典型的大型城市作为实证研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