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研究是最近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诸多问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但从哲学角度对全球化进行研究和概括的著作还不多见。本书将“全球性”作为一个扬弃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新的哲学范畴,认为“全球性”将带来“世界文学”的终结,同时,一种“全球文化”的出现。但是,全球文化并不是单一文化,而是永远处在一种“
本书收录第13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艺术论坛论优秀论文。论文作者为参加本届论坛的艺术家、专家学者,以80、90后为主体,专业背景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等艺术门类,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与中华文
本书契合了当下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进程,发展了“全球场域”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全书的理论背景,廓清了近年来跨文化传播学领域内的发展与变化。本书更新了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理论工具,对近年来学界出现的与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的各种理论、主义、思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增加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后人类进程”等的讨论,以建
邹韬奋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界的重要代表,邹韬奋思想及其新闻传播实践对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邹韬奋思想及其新闻传播实践研究为中心,着重研究了邹韬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国家观、民主政治观、思想启蒙观、青年观、女性观、婚姻观、学习观、媒介经营观和广告观为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
《文化与传播研究》是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关注国内外新闻传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新闻传播领域本体和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追求多元的学术思想和高端的学术品位,同时将研究视角投射于传播带来的文化变迁,关注当下传媒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趋势。本辑为总第3辑,共收录16篇文章,聚焦
本书聚焦中国书法经典的媒介化议题,对书法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行阐述,在传播学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中国书法经典在历史中生成,可归纳为文化纪统、审美传统与知识系统等结构性维度。作者将中国书法经典媒介化的进程和效果描述为“与古为新”,中国书法经典的媒介化,在文化纪统上演绎了象征性权力塑造,在审美传统
本书以明清京杭运河流域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京杭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党的十八、十九大为背景,紧扣“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规划,借助体育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个案分析法,对明清京杭大运河传统体育文化
本书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建会三十周年庆的作品合集,内容涉及回忆录、学术文选、会刊总目录、宣讲团文集、文化活动集锦。文集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收录三十年间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讲座活动、书画作品等,展示上海炎黄会的精神风貌和卓越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研究会中的杨剑龙、廖大伟等学者教授为传承优秀文化而积极
这是一套适合中国小学生的课后通识科普读物。它紧密依托全球通识教育体系,围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核心领域,涵盖哲学、中国史、人类史、文学、艺术、民俗、文物、考古、社会、职业规划、生活常识、财商教育、人文地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科技发明与生命科学等细分学科,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多元化的知识架构。旨在培
本书选编《学衡》杂志发表的经典文章60篇,主要可以分为: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关于文史哲的专题研究;旧体诗词文赋的研究。作者包括陈寅恪、柳诒徵、吴宓、钱穆、胡先骕、梅光迪、缪凤林、张荫麟、张其昀等著名学者。他们在西潮滚滚的激荡时代,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中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