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文艺之间的关系,是近30年来文艺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书以新媒介为研究视角,主要探讨了新媒介究竟如何影响了当下文艺的发展演变以及作为研究者应如何深入到这些演变的发生层面来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艺新现象和新问题。本书分为上编和下编两个部分。上编充分解读由计算机和互联网所构建的新媒介环境的理念、特质和症候,阐释新媒介环境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1994年更名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这所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所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已成立40周年。本书为庆祝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成立40周年特辑,收录自乐黛云先生、严绍璗先生起至今,40年来曾在比较所任职之各位老师的代表性论文各
本书在数字技术的背景,或者说从智人到机器智人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了文学在创造当代文化想象中的作用。“计算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指那些被雇来做计算性的事务劳动的人,且大多数是妇女;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今世界,“计算者”的复杂功能已经由电脑来担当。作者通过对计算机这一人造生命模仿物的拟人化和哲学化分析,并引入文学文本
本书主要研究了西方文学中的现代说图(modernEkphrasis)问题。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体裁篇讨论了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中的现代说图,研究了诗歌现代说图的“静止运动”原则的形成渊源和内涵,以及据此形成的主要说图方式:客观心理模式、主观反应模式、戏剧性场景再造模式等;研究了现代说图在小说环境场景描写、人物塑造和故事
本书将文学虚构叙述文本看作一种特殊的可能世界——虚构叙述世界,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能世界理论与叙述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以虚构叙述世界的内部因子——情节和人物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中的模态逻辑概念建构情节诗学、发展人物理论。以虚构叙述世界外部要素——作者和读者为研究中心,利用可能世界理论中“文本作为世界”的
创作爆款短剧和微电影是有技巧的。影视编剧与创作的第一步是确定题材和主题,第二步是建立结构和打造人设,第三步是设计台词和制造爽点,第四步是设置钩子、冲突和反转,第五步是描述大纲和打磨人物,然后再掌握流畅的叙事方法、视听语言与视觉效果、产生情感共鸣的方法。全书通过118个实用技巧讲解+118集教学视频演示+180多张图片素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学习文学的一些切身体会,讲述了他是怎样走上文学的道路以及学习文艺的甘苦和一些经验心得,并探讨了国文、诗、小品文、悲剧、美学及文艺批评,通过中西方文艺理论对比,阐释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是较好的的文学入门书。
本书重点考察当代英美学界文艺伦理研究的最新状况。本书遵循问题导向,从当代英美文艺伦理思想中提炼和梳理出四项并列的核心议题——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审美想象力的伦理边沿、文学伦理批评、艺术伦理批评,并在整合这四者的基础上逐一予以细致的阐释和深度的剖析。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域覆盖美学、文学理论、道德哲学、艺术批
本书通过对欧阳予倩、田汉、郭沫若的戏剧、电影作品与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戏剧、电影是如何接受以谷崎润一郎为代表的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如何最大限度超越这种影响、追求自己的独创性的,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的特质。具体到作品对比研究,运用出典论、源泉论研究方法,利用对照表将田汉、欧阳予倩
本书择取本雅明作为作家的重要面相之一,从对文学作品思想图像的分析入手,探究作为作家的本雅明在哲学思想底色上的独特表达方式,拨开其晦涩的文风之迷雾。这些思想图像大多是本雅明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全面转向新闻业后发表于报刊的文学—哲学小品文,以对现代性的审视和批判为主要的问题意识。思想图像的文体形式与现代性批判的内容题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