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学生地球科学素质培养丛书之一,丛书由金之均院士领衔编写。本书采用地质学传统的“将今论古”研究方法,即用现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去推测过去,认识现在并预测未来。全书共分六章,分别是地球表面过程概论、地球表层面貌、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本书形式活泼,材料新颖,语言简明,既可以当作对地球科学及地理感
本书通过总结渤海海域新近系典型拗陷湖盆萎缩期极浅水三角洲体系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极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充填过程古环境响应等理论和浅水沉积古水深定量恢复、古湖泊重建、砂分散体系半定量刻画等技术,该系列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渤海海域新近系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国内外其他类似盆地的充填动力学分析和油气勘探也有较好的应用
本书是地质学领域的经典入门书籍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学各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图表、照片和示例,将地质学基本原理和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全书共2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板块构造、物质和矿物、火成岩和侵入活动、火山和火山灾害、风化作用和土壤、沉积岩、变质作用和变质岩、地质年代、地壳变形、地震和地
本书以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下部黏土岩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样品锂等关键金属含量分析的基础上,以钻孔岩心样品为重点,查明并分析关键金属的富集层位、含量特征及富集规律、富集机理。采用粉晶X射线衍射、聚焦离子束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谱等测试方法,基本确定Li、REE、Nb等关键金属的
本书是对粒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沉积环境分析中综合研究和应用成果的总结。在介绍粒度分析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粒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粒度分析的结果和解释。结合大量的研究实例,主要介绍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方面的应用,总结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最后重点介绍我国典型沉积环境沉积岩粒度特征和分布规律。
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受长期自然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石窟寺的损伤劣化及失稳风险不容忽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本书以典型砂岩石窟为对象,系统分析了石窟岩体的赋存环境、多尺度结构、损伤时效规律与失稳机理,取得了以下四
弧后盆地的研究,对了解冈底斯带的演化以及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的过程,科西斯坦(Kohistan)—拉达克(Ladakh)弧(冈底斯弧的西延部分)和冈底斯弧都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弧前和弧后盆地。沉积于弧后盆地的沉积岩系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大陆岛弧和相邻大陆块体风化剥蚀的产物。因此,通过对弧后盆地中的沉积
本书以地球生命起源到现代的时间跨度和从分子到全球的空间尺度为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地质历程的生物学过程与物质循环。全书前半部分为大气、陆地、淡水水体、海洋等系统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后半部分综合诠释了相关的机制以及大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全书引用文献5000多篇,展示了丰富的图、表,较全面地呈现了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历史
本书是一本面向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教材。本书结合教学大纲与实验室条件,系统设计了包括实验室规范、课内与课外实习项目的实践内容,涵盖增田—科里尔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放射性同位素等时线图、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等核心技能训练,旨在通过数据标准化、图解绘制与地球化学意义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理论
中国地质大学年鉴(2023)是兼具学校工作公报以及编年史料的工具书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为领导决策和教育规划提供可靠依据,为校内外各方面人士了解、研究学校事业提供权威信息,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本年鉴全面收录反映了2019年度内(1月1日—12月31日)学校各方面工作情况的资料,包括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