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未来产业(碳中和)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是为适应我国碳中和及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而编写的应用型教材,适合32-51学时的教学。本书比较系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减污降碳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原则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我国重点减污降碳领域(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工业领域,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生态建设
阿萨姆茶园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印度东部的农业生态史,自然成为茶叶种植园和商业资本之间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维持了茶树的生长,又导致了茶叶枯萎病和虫害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普及环境外交和国际环境公约知识,本书设置了十章内容进行讲解,分别是“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管理”“公约与议定书履约中的国际融资机制”“《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预先知情同意程序
本书以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为研究对象,以自然与文化的互动为立足点,以中国远古至民国之前为考察的空间与时间界限,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气象学、农学、矿物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从气候、植被、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区域环境、环保生态思想、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深入考察中国古代环境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文化文明生成发展的互动关
本书是一本历史方面的学术论文集。本书为庆祝《史学月刊》创刊七十周年系列纪念文集之一种,系《史学月刊》2000—2020年20年间发表的关于世界环境史研究的论文选辑。内容包括关于环境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西方环境史学史研究;区域与国别环境史研究;全球环境史研究。集中反映新世纪20年中国世界环境史学者优秀研究成果。中国世界环
《京津冀地区环境史》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把京津冀三省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运用环境史、历史地理学、区域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事件”为中心,系统阐释区域范围内人与环境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和谐的历史脉络,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致力于为当代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本书依次研究人与环境相
近代早期是一个探索的时代,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他们的疆域和数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同样前所未有和戏剧性的方式干预着世界的自然环境。本书是一部关于环境史的全面研究,它以真正的全球视角,揭示了人类在近代早期对自然世界的深刻影响。约翰·F.理查兹指出了大约在公元1500年到1800年期间加速环境变化的四个大致相同的历
本书的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分析了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度框架。通过分权治理的视角理解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为深入探讨环境规制政策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二是探讨环境规制政策的执行机制。以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环境规制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导向及其对政策供给以及政策执行的特有方面。一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所面临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2017年11月,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首次确立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将团体标准纳入我国标准体系,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四川省生态环境政策法制研究会作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技术机构之间沟通和联系的重要纽带,自成立以来,为推动全
2023年四川省政研规划院深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环境法治与体制、碳达峰路径研究、绿色发展研究、流域治理与耕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积极调研分析,形成一批政策研究专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媒体刊发,部分研究成果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运用。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共享、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