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长期挑战。其中,老龄化、低生育率和性别失衡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动态化、多维度、跨学科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转变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和经济后果,构建了适应中国情境的“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理论框架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数量大、老龄化进程快、老龄化程度高、老龄社会形态稳定,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显著特征。为了应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本书透过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
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需要以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之合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之效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要树立“大人口观”、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观念,将制定生育支持和激励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
本书响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回应新时代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将“健康老龄化”理念和“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深刻融入新时代中国城市治理与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力求深刻阐述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科学关系。 本书构建并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健康老龄化指
本书以系统的视角审视当前的教育资源配置策略和目标。聚焦于根据教育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需求,这类需求对人口变化较为敏感。综合应用人口预测、最优控制、系统动力学等方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整体角度、动态视角,剖析人口变化作为关键要素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教师资源在不同学龄人口变化模式下的
本书立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文化人格的嬗变与重建,将进城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凸显进城农民工参与、融入城市社区的积极—消极程度。将城市视为足够开放和足够现代的场域,弱化了其排斥性;将进城农民工社区融入的过程,看作一个城市人际互动网络中进城农民工方与城市方之间的合作博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质上是一个城市文化对农业转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挥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加凸显和子女教育成本日益高涨,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已婚家庭来说,较大的养老负担和抚幼负担增强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式养老、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嫁所需的赡养、教育和婚姻等扶持行为,关涉家庭有限的资源在跨
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可能会对企业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状况。因此,本书尝试以人口结构转变为切入点,研究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特别聚焦于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主要分析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资本代替劳动)。第二,分析制造业企
本书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活力、素质、绿色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认为稳规模、优结构、促均衡、增活力、添绿色是北京市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还从北京市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分析、供需匹配、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为北京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