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为中国文学研究论文文摘丛书之第四辑,设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文字学五个栏目,以学术文摘和论点摘编两种形式对2023年以来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优秀论文予以转载和推荐
本书主要围绕清代西域诗及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伊犁文学景观展开,以时间为序,分三编介绍伊犁地区的多种文学景观,如赛里木湖、果子沟古道、伊犁九城、伊犁河、金顶寺、格登碑、望河楼、夏塔古道与木札尔特冰川等。通过对大量清代西域诗、伊犁地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引用和解读,展现了这些景观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以及在诗人们和作家笔下的独特魅
本书为《文学遗产》杂志创刊七十周年的纪念文集,收录约30篇学界同仁为此次刊庆活动所撰写的纪念文章,文章内容以回忆与《文学遗产》杂志有关的过往经历为主
《中国历代文论要略》立足具体文论资料,在恪守传统学术话语传统的前提下,加以符合现代理论精神的解读与建构;梳理出文学论、创作论、理解论、审美论四个不同层面,又相互交融的理论面向,以此展示中国文论体系的共时性结构和历时性发展,并刻画出中国历代文论的生动样貌。全书结构严谨,理论特色鲜明,兼具资料性、体系性、理论性。目前出版的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二十余篇国内多位著名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既有作家作品研究,也有文学史料分析。这些文章反映了近期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信息。按照收录的论文所涉及的主题,全书大致可分“当代作家研究”“当代作品评论”“现代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透视
本书精选九篇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关于乡土文学的文章。中国乡土小说在每一个社会时间段中,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当下的乡土文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如何表现现代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新乡土文学”何去何从,是关系到乡土文学能否凤凰涅槃的新生问题。本书是南京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一辑,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主编,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开篇设“中国文论的新契机——特色专栏建设”,刊发中国古典文论体系及特色研究的文章,其余常规栏目本辑简单划分为“诗论”“词论”“文论”三大板块,收入有关中国古典诗学、词学
翰林学士政治地位清要,文学才能突出,其独特价值在崇儒右文的宋代尤为凸显。宋孝宗朝更是南宋具有典型意义的时代。范成大、尤袤、张孝祥等皆为诗词名家,学士身份与翰苑经历影响深远;洪适、洪遵、洪迈和周必大是乾淳学士的代表。本书以探究任职翰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鹄的,文史互证、多维透视:一是总览翰林制度及特定职能定位下的学士文学创
浙江是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祥地,浙江大学是敦煌学研究的重镇。为总结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的成绩,《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拟收录以浙江大学为主的浙江籍学者的丝路敦煌学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姜亮夫、蒋礼鸿、潘云鹤、黄时鉴、张金泉、郭在贻、卢向前、计翔翔、戚印平、张涌泉、刘进宝、许建平等12位是浙江大学的学者。施萍婷
本书蕴酿时间较长,大约从给复旦学院开设核心课程《文选》与中古文采风流、《文选》与中古社会开始,迄今已有十八年时间。期间出国三年有余,对于外国经典读本的编撰颇有欣羡,尤其是人家将学术内涵注入大学教材、务求精深出于简洁的特色,极为动心。自知水平有限,离人家的经典读本如《荷马史诗读本》、《莎士比亚手册》之类所体现的全方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