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刊致力于展示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领域多声部的话语实践,多方位有深度地开采、借鉴多流脉多声部的世界文论;倡导中国学者的主体立场与文化自信,胸怀多元化的世界,直面世界文论发育的原生态;倡导由粗放式的追踪转入深耕式的吸纳;着力突破“中西对立”的思维定势,将外国文论细化为五大流脉“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欧陆文论”、“英美文
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探讨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型问题,采用观念史方法,借鉴而非复制“唐宋变革”论,重新回归唐宋美学史和唐宋园林史发生现场,立足唐宋园林审美观念转型的语境,分别考察唐宋文世处世哲学转变、唐宋园林审美情趣流变、唐宋园林美感转向、唐宋园林境界演进、唐宋园林审美生活风尚变迁这五个关键性问题,由此深化对唐宋园林审美观念
《认知诗学》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会刊,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当代认知科学与文学艺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术平台,聚焦于认知诗学、认知美学与认知文化研究领域。2014年由熊沐清教授发起并创办,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CNKI全文收录,并被评定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本书为第16辑,从海外特稿
文学所建所70周年学术成果文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3年建所以来重要学术成果的汇编。七十年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中勾画出中国文学研究走过的历史进程和时代意义。整体而言,中国文学研究所的这70年,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文学研究学术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是在科研队伍、学科规划、资料编纂、成果评价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合作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该《集刊》前期已出版十四辑,得到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成为海内外学者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本书为该刊物的第16辑,共遴选20余篇文章,约25万余字。该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五
本书基于新媒介文学的发展现实与审美经验的哲学逻辑,从文本形态、创作生产经验、受众审美心理三个维度探讨新媒介文学的审美经验。本书结合文本细读、文化调查、哲学思辨等方法,揭示媒介变迁中文学审美的特质。本书从媒介视角认识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表意符号与审美特性,推进新媒介文学理论的建设。
2023年第2期《中外文论》包含“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文论”“批评理论”“文艺美学”“西方叙事学”等栏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文章,文章从多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分支,同时本期特色在于“批评理论”“文艺美学”栏目,这些文章
在梳理西方空间意义发展脉络和“空间转向”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文学空间批评”并重点讨论当下正蓬勃发展的“文学空间研究”(空间批评乃其分支之一)、文学中的主要空间类型,以及空间与权力、空间与存在这两个话题。本书结语还讨论了文学空间批评的研究范式和问题域,并简要论述了空间与意识形态、性别、伦理等问题。
本书是J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史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落脚于原典阅读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原典阅读放在一个学术开放性的场域,试图阐明原典阅读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究竟为何。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原典阅读的源与流首先明确了核心概念原典和原典阅读的内涵
《文化认知视阈下译者主体创造性研究》通过综述、梳理、评析译者主体性、翻译创造性、创造性叛逆等相关文献研究,提出译者主体创造性这一概念提法,并在认知语言学、文化阐释学、文化翻译及认知翻译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文化认知视角。本研究以葛浩文代表性作品为例,即两版《呼兰河传》(1979版,2002版)、《马伯乐》(完整版)、《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