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简史(新校本)为《吕著中国通史》的下半部分,完成于1939年,共计36章,主讲政治史,按时代顺序讲述历代政治大事,理乱兴亡,核心在制度变迁。视野宏阔,尤其注重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将中国内部政治变迁与外部民族国家影响相结合,是一部有见、有识的讲述中国
丁戊奇荒发生在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是覆盖中国华北五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其中山东和山西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旱灾,按照干支纪年这两年分别为“丁丑”和“戊寅”,因此习惯称之为“丁戊奇荒”。本书以此次大灾荒为典型事件,论述在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衰败以
本书以近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及地区局势下,民国北京政府对于广西治理为研究对象,以中央与广西地方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清季广西治理的影响,历时性地梳理民国北京政府对广西治理的理念与具体实践进程,剖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探究症结所在,总结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广西治理正
本书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自隋朝确立,到唐朝时发展完善,后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典范。在唐代三省的首脑都被视为宰相,三省制度具有“三权分立、地位平等、相互制衡”的特点。“六部”从属于尚书省之下,六部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唐代的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线上,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最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
2018年以来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开创了中华民族监察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我们积极回应新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实践场域问题时,也应当回头去重新检视中华民族历史上实践过的监察制度。历史是一把标尺,如果不回看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的监察制度所处的位置,进而不知道我们的探寻足迹应延
《明清徽州族规家法研究》为安徽师范大学陈孔祥教授最新著作。全书七章系统考察明清徽州族规家法的发展脉络、内容体系、核心特征、亢宗功能及历史局限,揭示其作为传统宗族治理典范的深层价值:既通过剖析族规家法中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社会治理逻辑,为当代家风建设、社会伦理构建提供历史镜鉴,亦以丰富的文本实证,为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宗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序幕讲顺治时期的朋党,主要是满洲贵族与明朝降臣之间的争斗。第二,康熙早期索额图与明珠之间(满洲人之间)的争斗。第三,康熙中期满洲贵族与汉族大臣之间的争斗。第四,康熙晚年太子党、八爷党之间的争斗。第五,康熙一朝如何利用朋党内斗进行权力的集中,同时又防止朋党威胁到皇权安全。
士绅参与地方社会治理是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其生动全面地展示了乡村治理中独特的运行逻辑。而清代江南地区的士绅凭借其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丰富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影响力,不仅是清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积极支持者,更成为江南地区社会治理稳定推进的重要基石,在清代帝国的地方社会治理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
陆机《辨亡论》手卷,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馆藏编号为BD15343。《敦煌劫余录续编》著录为:“辩亡论二首陆士衡唐写本新一五四三三纸七一行。”《辨亡论》,古代政论名篇。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机所撰。一方面抒发其对东吴灭亡的感慨,总结东吴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则透过叙述其祖父的功业,表达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