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音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发展。
《1937年以前的左翼音乐思想研究》是我院雅乌塔罗老师的博士论文。作者立足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际、国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文艺运动以及左翼文艺开展的时代背景,结合相关文献、论文材料,对1930年以来的左翼音乐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实践进行了深入地梳理,探讨了左翼音乐思想的特征及其本质,总结了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论文分为绪论
本书系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蒙古勒津文库》丛书之一。蒙古勒津人把悲欢离合、胜败兴衰往往寄托在“有辞之乐”和“无辞之乐”中,音乐这种万能的符号,始终伴随着本部落人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几百年来,这一音乐形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于世,蒙古勒津人把它贯穿于生活当中,作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节奏、音高、音阶、调性与调号、音程、主三和弦、术语和标记、综合音乐练习等。
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和而不同,蕴含着“孝”“和”等中华传统美德。但21世纪以来,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旋律线条整体呈下行趋势,音乐情绪哀而不伤。本书对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进行系统调查,书中所用资料均来自田野调查一手资料,将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置于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语境中加
本书以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为基础,依次展开涉及音乐本体问题、聆听方式问题、音响结构力问题与听感官事实问题的研究,用碎片缝合、裂隙弥合与论域复合式的表述,依托方法论之道,尝试在形而下的听行为与形而上的听本体之间构建能以通达的路径。
《壮族音乐的当代符号学研究》运用符号学理论,提出一壶滴漏咖啡的独创理论模型,剖析和解读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生碰撞和交融后发生的变迁。作品将壮族音乐符号分为两大体系,即传统壮族音乐中原本具有的符号和渗入现代社会后重新建构的符号,指出壮族音乐研究可按照传统音乐渗入当代并生成新的产物之后在当代社会存在或应用的场合来分类,
本书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为书名,为不同作者文章的汇编文集,以民族音乐学表演理论研究、音乐表演形态描写与阐释、音乐表演与身体惯习、音乐表演与谱字关系研究、音乐表演习语与形态、社会语境中的音乐展演制度与个人风格等六个主题板块分类,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与音乐形态关系的方方面面。
本书按照西方音乐史发展进程分为八个部分。每一部分前面有“音乐语言特征”的专门叙述,强调对各时期音乐重要特征的概括归纳,并以音乐例证说明,这是本教材的特色之一。本书加入适量谱例、图片和表格,图文并茂,希望提供多种形式信息。在撰写过程中,编者尽可能参考国内外**文献,并将相关重点文献列在书后。
教材以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至20世纪音乐历史中,代表人类精神财富精华、久经淬炼的艺术音乐经典和音乐文化为核心内容。立意新颖,立足当下,通过全景式线索贯穿的方式,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梳理和探讨西方音乐史中音乐体裁、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流派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规律。同时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