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国内首部对战后日本非洲外交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非洲是中国外交的支点,本文尝试对战后日非关系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日本对非洲外交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以国家身份理论对其行为逻辑进行阐释。本研究发现,作为外交政策深受外部因素影响的国家,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战后日本的对非外交经历了酝酿、形成、调整的变化过程。 战后日本
从1972年7月和10月参与中德建交接待工作的*天起,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就一直与德国密切相关。几十年来,作者目睹、经历、参与了中德关系多层面、多方位的发展。《中德之间》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八章主要讲政治与外交,下册八章重在教育、经济与文化。《中德之间》既是一部优秀的外交调研报告有丰富的事实和深入的思考,又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中
目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关系史研究成为了学术界探究的热点课题,学术界不断地关注着世界经济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向,也更多留意政治领域当中的化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在错综复杂的局势当中,欧洲一体化问题在欧元发行之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与欧盟远隔重洋的日本也已经发展为世界经济,并向世界政治过渡。日欧关
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两国在经过二十多年民间外交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在1970年代初结束了不正常状态,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结束了战争状态,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友好、互利合作树立了典范。中日邦交正常以来,两国关系经历过令人怀念的蜜月时期,也出现过严重困难的冰冻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推动与实施,大国的立场与态度至关重要,而美印相互配合恰好是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关键设计,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美印因素意义颇为重大。本书从美印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与特点入手,阐述了美印对一带一路的具体应对举措,分析了美印应对一带一路建设行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美印实施共同行为的一些表现,并在*后提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国际格局变迁、大国关系调整、地区合作重构的大背景下,中俄开展紧密合作的基础、未来合作的方向及其两国合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等问题,还就中俄两国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中俄与西方国家互动、中俄在欧亚地区的合作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书提出在国际秩序调整的大趋势下,中俄关系具有全局意义,因而本书首先梳理和总结中国
本书通过对美国民航安全保卫领域的全面介绍,涵盖了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自9·11事件以来的安全政策和培训规定的变化,包括当前地缘政治中的航空安全问题、货物和乘客安全问题、业务流程中安全因素如何考量、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新规定、航空安保的详细历史和各种恐怖主义团体的广泛背景信息等。
本书立足全球视野,对外交和商业范畴中的国际礼仪知识进行了系统论述。全书涵盖的主题有:礼宾次序、座次安排、国旗的历史与使用、典仪礼规、邀请函电、着装规范、礼品赠授及荣誉颁发,也涵盖了媒体与安保问题、礼宾人员工作指南、宾客接待、战略性人脉管理中主办方的作用,等等。两位荷兰籍作者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能就国
《外交工作史/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记叙了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外交工作历史,纵向上分为苏维埃运动后期、全国抗战初期、抗战中期、抗战后期、争取和平民主时期、解放战争初期六大章节,横向上分为联苏外交和对美英外交两大领域,表现了中共外交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对华政策》一书重点研究了印度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独立之初,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独立、安全以及发展经济,为了反对殖民统治、应对美巴结盟,尼赫鲁政府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确立了对华和平共处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认可,对中国的战略需要大大降低。尼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