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比较论、审美论、本体论、修辞论角度对中外纪录片叙事进行深入浅出的探析,共分为六个章节,约25万字。引用的纪录片案例时间跨度上百年,国外纪录片从1922年的《北方的纳努克》到2021年第9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我的章鱼老师》等;中国纪录片从20世纪90年代的《望长城》到21世纪的《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故宫
2021中国电影金鸡奖艺术评鉴
本书是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之一,就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电影观念与电影思想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探究早期电影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对电影思想演进发展历史的研究,重述中国电影学派在不同时间空间场域的传播和演变。对电影思想以及赖以呈现的典型电影文本、重要电影人、电影公司、电影现象等进行系统探究、
独立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成为社会记忆的重要呈现媒介,是主流记录片的有益补充,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对独立纪录片建构的记忆空间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如何建构记忆、记忆空间图景及记忆空间的审美取向。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其一、独立纪录影像留存的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媒介与主体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记忆媒介的边界、观者
本书从电影本体、电影学派、中外影史、电影活动要素、跨学科研究、中国特色等角度,构建起一个命题两大学派三条主线四大要素五组关系中国特色六大电影史论主脉,高度浓缩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活动等相关内容,或以史带论,或论从史出,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和示范性。 本书既可作为高校电影专业的史论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戏剧影视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史论专著,论述重点围绕欧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片。那一时期诞生了诸多新奇独创、影史留名的现代主义杰作,涌现了一批让电影美学发生重大转折的电影作者,如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戈达尔、雷乃等。促成此种转变的社会思潮是怎样的?他们在影片中传达了什么理念?种种打破传统的主题与技法又如何影响了后世?作
这是一本面向高校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师生的专业教材。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为什么需要剪辑?为什么可以剪辑?如何剪辑?全书从影视艺术自身发展的本体、人类视觉心理学和广播影视技术演变的历程与趋势等多纬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解读,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总结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影视剪辑理论体系:作为编辑技巧的
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本书聚焦于以色列数十年来的电影发展及其中反映的历史与思想,展示电影对社会的投射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型塑,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以电影为窗口了解以色列文化,另一方面也以此为案例探讨了电影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本书内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时期,传统儒道伦理、“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现代性的种种思想众声喧哗、共存并置,主导性意识形态充满了矛盾和裂隙。这种种思想规训了人们的认识,并延伸到中国电影界。通过电影人对影像符号的编码,电影就成为这些抽象的思想形态对象化的载体。本书稿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要广交朋友,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