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作者近十年来所撰写的十二篇文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研究,此书所论亦不出此范围,但其重点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学理论的研究,更是对古典文学理论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如何凸显其时代特征与阐释方法等问题的新探索。于是“思想史”“观念史”“编年史”成为本书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本书着重论述的核心。本书认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
本书分为四辑,主要内容为对广东等地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当代视角对广东文学经典进行再阐发,并就广东文学进行探索和瞻望。作者密切联系各位作家的性格、人生经历、写作环境,以平易近人而又不失专业与理性的语言展开阐释,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以及作品书写的时代环境。
本书聚焦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研究,分为三编:第一编“现代革命文学观念的建构”、第二编“现代革命文学的叙事逻辑”、第三编“现代革命文学的历史空间”,以革命文学运动史料、文献的收集及整理为基础,探究西方“非左翼”文学对中国革命文学观念建构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史角度探究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空间。
本书是由青年作家贾行家所著的,旨在带领孩子们读懂老舍的阅读辅导书。图书从童年、少年、青年几个阶段,分析老舍的生平,让孩子们认识老舍其人、其事,从而更好地走近老舍,理解老舍。通过引导精读《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断魂枪》等中小学生必读的老舍作品,作者分析了老舍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让孩子们体味到中国文学的魅
本书主要收录先秦兼及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单篇论文,作者均为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所收论文反映了时下先秦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一线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水平,值得参考。本书收录18篇论文,涵盖以下几个主题: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中的《诗》学与《诗》论,屈原其人其文与楚地研究,伏羲、黄帝的历史地理学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它们代表着相反的两极,前者试图以资本统合整个文学场,后者则在传
本书旨在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古文论早期思想的相关性,分为四个章节,其内容概括为以下四方面:(一)从考古遗存看三代审美风尚。上古三代虽时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早期审美经验、审美心理机制等为后来文论话语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前理论准备,而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则可与传世之审美心态互相对比印证,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二)从符号
“梦记”作为明确记有做梦日期的、记主本人的梦境记录,既是了解古代人梦信仰的一面镜子,也是了解记主思想活动或宗教信仰的重要材料。作为中日共有的文学形式,“梦记”文化在两国源远流长。梦既是他们与神灵相通的桥梁,也是支撑他们道教信仰的基础。佛教中的“梦记”见于王琰和善导著作中的序文或末尾。无论是茅山派道士还是王琰或善导,他们
中国非虚构诗学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研究十分重要的学术增长点。中国文学原本有古老的非虚构传统,自先秦以来,除虚构作品外还将大量非虚构作品纳入文学范畴,其间蕴含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学即虚构”纯文学观念影响才出现断裂。然而,纯文学观念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排斥出去,不仅不能阐释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而且在当
象喻批评是指以象为喻,文论家用来进行文学理论批评活动的方法。它是我国最具中国特色、最为典型的文学审美批评方法,具有广泛的存在。本书旨在对象喻批评进行系统性的整体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象喻批评理论内涵的共时考察,包括象喻批评的思想渊源、基本特征等,二是象喻批评发展演变的历时研究,包括象喻理论的历时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