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十余年品读史书的心得体会。全书共包括约50篇文章,文章篇名如宽恤、容止、如一、中的、反覆、感悦、惑溺、谦退、有行等,多从史书中提炼而来。本书内容以品读二十四史为主,又兼顾对其他史书如《左传》《汉纪》《后汉纪》的品评等。内容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文笔凝练晓畅,语言深入浅出,主题明确深入。作者围绕忠孝节义等内容,在
本书稿是《“六观”中国式现代化丛书》之一部。本丛书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讲清楚、说明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之处、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之处。 本卷主题是对“历史观”理论、
本书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北大史学》前已按照一年一期的速度,出版了20辑,自第21辑开始,《北大史学》已经改为“专号”和其他文章相结合的方式。本辑为第26辑“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国史”专号。内容分为“专题研究”和“学术评论”两个部分。专题研究收录论文9篇、书评1篇,部分文章篇幅较长,大部分文章均是一对某个事例
近代中国学术引入西方分科体制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表达等持续受到关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逐步探索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取得极大建设成就,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观。本书重点选取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
本书是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学论文集,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优秀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是一本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书选收当年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最新经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三编: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内容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科学的特性和任务、历史科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历史科学与一般社会科学、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科学的功能与作用、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历史认识中的客体范畴、史学研究中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历史再认识及其推动因素、史学研究
本书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刘泽华先生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心血集结。精选了刘泽华先生二十余篇文章。文章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王权主义”理论文章;二是研究传统思想文化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思路、方法等心得之作;三是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代表性论著。读者可从本书中晓悟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反思和扬弃,领略
该书稿以中国古代的史学史为撰写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古代每个历史阶段的史学史代表性成果、史家、史著做了论述,总结中国古代史学史的阶段性特征。内容包括古代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古代史学的多途发展、古代史学的高度发展、古代史学的反思和总结,力图彰显历史学自身”彰往察来”的功能和意义。在审视中国古代史学史发展历程的过程中,
本书时间轴跨越了300多万年,将史前人类、文明的诞生、古代文明和人类的发展与发明创造,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等,依次展现了各个阶段人类的主要发展历程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让人类历史的过程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口述历史理论为掌握晚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系统、可用的特质。近年来,口述历史出现了两个新转向。一是数字技术在采访、分析、收藏、发行等阶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口述历史从业者在实践、伦理、阐释等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对口述历史实践的相关伦理问题带来了挑战,改变了记录及解释记忆故事的方式,加深分析及理论应用的深度。另一个新方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