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途径的优化提供现实参考依据;从深化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与原则、丰富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内容和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保障机制等三个维度出发
杨俊一,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虽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旗帜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提供了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不同方法,但是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论断,更加激发了国内学者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诉求的想象。实践优先的观点、实践与人主体活动的边界;实践与人交往能力的形成;实践与人自由和
本书是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立足于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所要求的文化复兴大背景,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在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学理层面的比较,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对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将儒学划分为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对应
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的学术文章约40余篇,涉及《“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理论形态》《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从“感性世界”观念看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理论关联》《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
《大众哲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生动的事例,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范畴等问题,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 《大众哲学》的写作方法推陈出新,开通俗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耕先生的本学术随笔,此为*新修订版。内容包括作者对哲学研究的思考和文化断想、读书的笔记和评论、著作的序言和后记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耕先生的博学杂识与学术志趣。本书分为四编,编是关于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断想;第二编是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断想;第三编是作者一些著作的序言或后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第2辑)”围绕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选取当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生存论研究》先从澄清相关重要概念入手,进而考察了西方哲学实有论的传统,厘清各个时期重要哲学家的观点及思想演进。同一般哲学专著
本书以沈志远生平“史”的轨迹为线索,对沈志远一生传播及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辛路历程展开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考察。并立足于以文本为对象、以历史为境遇,通过对沈志远在各个研究领域所遗留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深入地文本解析,力求客观、严谨地呈现出沈志远学术思想的全貌,并期公允评析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的重要贡献。本书具
异化概念贯穿马克思思想体系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一直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新世纪以来,国外对马克思异化问题的讨论,从哲学领域延伸到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从概念分析和文本梳理延伸到伦理、价值等实践领域,乃至与其他思潮产生共鸣,异化问题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显示了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新编教材力求反映时代的深刻变化,深刻体悟国家建设的哲学发展需要,力求进入主流、重点突破,尽可能在继承中创新。力求呈现研究性、启发性教学的思路。简言之,它在已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做到提纲挈领地综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