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在吸收马克思经典著作智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论理念的基础上,确立一种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的文化科学,恢复科学的文化内涵,构建起一个丰富、自由而开放的科学技术世界。全书分三卷:第一卷“马克思的科技审度”主要是对马克思文本中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提炼及阐释;第二卷“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介绍了科学主义思潮兴起、流行和泛滥的过程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要范畴、理论价值、内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
本书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军事专家文库”中的一部。本书共十一章,前三章对毛泽东的军事生涯和军事理论创造做了概述,后八章阐释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思想、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机动灵活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国防建设思想等,既全面反映了
本书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中国军事专家文库”中的一部。本书是集作者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一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论,通过从大革命失败得到的最惨痛教训、认识土地革命战争的曲折之路、为抗日持久战制定政略和战略、应付抗战胜利后局势的总方针、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四步曲等历史事实的回忆与分析,写
致力于探究文化伦理的基本问题,以文化哲学、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实证考察与文献分析,运用理论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深入文化领域,考察文化行为,原创文化伦理学基本理论。本著作从阐述伦理学基本理论即完善原则与正义原则开始,以此为指引确立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正义准则,以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
本书通过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当代生产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趋势,在继承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对《资本论》的现实意义做出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创新探索,多层面展示了《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拓展了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与新特点的认识,包含《资本论》理论问题与辩证方法的再探索、《资本论》价值辩
书稿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基本问题反思和前沿话题研究的学术专题论文集。其中,既有一流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文学批评理论关系的研究,也有年轻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重要问题的关注;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经典理论”的深入开掘,也有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和当代形态的重要关切;既有对前沿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本书共分八章,每章板块固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探索如何把握和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方法论角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国内是首创,编辑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书以《资本论》为研究文本,从资本主义与利己主义、《资本论》对“利己主义叙事”中的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论》对“利己主义叙事”中的资本形而上学批判、《资本论》对“利己主义叙事”中的资本扩张逻辑批判、“劳动解放”与利己主义的扬弃等几方面。揭示了利己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超越资本主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始终坚持了两个视角:一是经济学的视角,也就是从人和人之间社会物质变换关系的角度来批判资本,相应的观点形成了一条贯穿《资本论》逻辑体系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二是生态学视角,也就是从自然和人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角度来批判资本,相应的观点形成了一条贯穿《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