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全书共分为5篇17章。第1篇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第2篇主要梳理了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工程院开展的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研究成果及国内部分智库生态文明研究的成果。第3篇主要总结了中国生态
本书抓住汉语方言研究中的相对薄弱环节,挖掘出近代方言语音材料《华西初级汉语教材》,结合历史文献、语言事实和移民运动对四川方言的影响,考察方志、族谱,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分析,揭示明代以来四川方言的演变轨迹,探索方言演变的内在规律,阐明近代四川官话语音的历史传承地位。本研究成果重新认识了近代四川官话方言发展、演变的内部规
本书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遥感数据,通过运用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多角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生态风险进行动态定量评价和分析,进而揭示郑州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建设用地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以期为研究区的生态建设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是在对中国气候和环境变化事实、影响和脆弱性以及减缓对策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聚焦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成因、未来气候变化及风险预估、适应与减缓措施及行动成效、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四个方面,通过综合集成,凝练得出核心结论。在变化事实方面,重点关注了极端事件、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湖泊湿地,长期以来受湖区周边人为活动的干扰剧烈。这些人为活动在不同时空维度强烈影响了鄱阳湖重要生态敏感区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本书以鄱阳湖区研究对象,通过长序列遥感影像解译和文献资料,结合水文与人类活动定量分析,揭示人为活动干扰下鄱阳湖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湖滨缓冲带、湖盆形态、水体围垦、尾闾区、江湖交汇区
本书通过东西方两位植物学家在1899年、2009年、2019年三次拍摄的近260组新老照片影像对比,形象而真实地展示了中国西部地区百年来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显著成果,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发读者敬畏自然、
本书主要内容是研究我国典型地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监测预警,本书共分为十八章,每个章节通过数据模型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到其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情况。同时,本书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得相关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汇总,最终将典型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集中在城市区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南京地铁建设有
本书系统、深入地对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践与探索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流域水环境治理、化工围江综合整治、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治理体制机制几个方面,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撞击区,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迁入迁出频繁、文化发展兼收农牧文化。对西北区域环境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将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本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