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分类体系确立之前,人们是如何认知植物的?究竟何人发现了植物世界的秩序?又是何人参与了植物命名?在宏大而漫长的植物探索、发现和研究中,发生了哪些动人的故事,留下了哪些旷世遗产?《彩图新知04:植物命名的故事》作者安娜以其优美的文笔,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循着两千年前欧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博物学家踪迹,去领略艰苦卓绝的探
本书作者总结了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以实验和实习教学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代表植物为对象,共选定76科126属132种,使用解剖镜、显微镜针对性地解剖和观察各繁殖体的精细结构,利用照相技术进行拍摄,简明地展示了各物种的结构难点。
《华南植物园导赏图鉴》按植物园的专类园区进行介绍,主要有温室群景区,藤本园,生物园,澳洲植物园及能源植物园,姜园,兰园及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及新石器时期遗址,苏铁园及裸子植物区,凤梨园,木兰园,山茶园及杜鹃园,木本花卉区、经济植物区及稀树草坪,棕榈园及孑遗植物区,蕨园,园林树木区及中心大草坪,其他园区。此外,为了节约
湿地是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是由国家科学技术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及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的重要项目。第19卷6分册是《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豆科部分第一个出版的卷册,是作者基于国内外大量标本的比较研究及原始文献的考证,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而完成的。其中,描述了豆科83种,隶属于14属,5族,提出2个新异名,对14个名称指定了候选模式,并发
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第12卷2分册)记载了泛喜马拉雅地区野生的莎草科薹草属共245种,隶属50个组,其中新名称1个,新亚种1个,新组合7个,59个新异名,还对54个名称进行了后选模式标定。每种植物均有名称、文献出处、模式标本信息、形态描述、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信息,并附有线条图114帧。是迄今为止该地区内最为详尽的薹草属分
植物学、动物行为学、地质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均是从博物学分化出来的学科。作为一种古老的、宏观层面探究大自然的学问,博物学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重建人与自然友好关系以及提升生活乐趣,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本书依据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2018年主办的“植物博物学研讨培训班”授课和实习材料编写而成
植物与植物生理(第二版)以被子植物为主线,阐述了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器官的发生,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植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条件的反应等内容,图文并茂。每章后面附有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书后有单项实验实训和综合实训,突出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适用于
以游记形式历时1年时间,13次考察,1万多张照片对雄安进行植物本底调查。记录了雄安的美,雄安的静,雄安的热情,雄安的饱满本书从三个部分诠释雄安草木:行走,呈现10次的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从乔灌木的角度选择了10种雄安建设中可以大量栽种的本土植物;从不同类型的植物出发,讲述保护植物、乡土植物、水生植物等10个主题
本书是高等职业教育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本书突破传统学科教材模式,内容方面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模块式的结构,可以方便地组织教与学,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全书内容分三篇。*篇讲述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包括植物细胞、植物组织和器官、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