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莱考夫和约翰逊推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隐喻研究的狂潮。广大学人逐渐意识到:隐喻不再仅是具有装饰作用的日常修辞手段,而是人类概念化外部宇宙世界和内心情感世界的不二路径和强大武器。笔者不揣冒昧,在尝试性地钩沉当代隐喻学理论基础并搭建其跨语言求索的双象限支撑的前提下,对隐喻所涉及的一揽子理
作为汉语书面语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字加工会受到字的笔画数等特征的影响,词加工会受到词的词频等特征的影响;在语言实践基础上,读者会形成关于词汇的心理表征网络,发展相应的阅读技能。本书分别从字词特征、字词特征影响字词加工、读者在有无句子语境条件下的词间语义联系意识和句子阅读理解加工方面,通过具体实例,简要介绍关于汉语书面语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在一定条件下,某些专用术语可从引申的一般意义中获得全民性,成为一般词语。术语是某一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是表示专业领域特定理论体系中相关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是相关学科发展成果通过语言形式得以固化的外在表现。术语的发展常与综合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传统语言学名词研究成果
《语言学论丛》的办刊宗旨是提倡具体语言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汉语的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汉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标准语研究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汉语与少数民族语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推进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如果说之前的语言学经历了一个分化独立的过程,今天的语言学则是一个结合还原的发展,不仅仅是各种语言变体的结合,更是
说服的力量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其背后的一系列心理机制使我们倾向于对某些事情深信不疑对比原则、内省错觉、一致性原则、权威暗示效应……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是理性且见多识广的人,任何人都很难改变自己的想法,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容易被有心者操纵。这就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事实和论据明明就摆在眼前,众人却还是
本书为符号学-传播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文章20篇,重点关注符号美学理论前沿。“符号美学”重点阐述符号学、美学以及艺术学的相互关系,以及符号美学与当今艺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关联。“传播符号学”关注中外符号传播理论的交流与互鉴,收录论文既探讨华夏礼乐符号的交往行为,也从人本主义角度重访麦克卢汉的传播观;“哲学符号学”阐
本书以认知语言学为视角,深入研究隐喻的相关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隐喻与认知、隐喻认知的理论基础、隐喻是否具有认知性、隐喻的认知过程、隐喻的理解和应用等。
本书从7个不同理论视角——对比语言学视角、结构主义视角、形式主义视角、文学文体学视角、文化学视角、接受美学视角、语料库翻译学视角对翻译文本进行赏析与批评。
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依赖于语言来进行传播。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将跨文化交际相关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外语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最终促进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幅度提高。本书以跨文化教学实践为出发点,
本书以对英汉文化研究为基底,以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对比为导向,围绕英汉在语言、文化上的对比,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展开论述。开篇首先对英汉语言对比概述进行了论述,包括英汉语言对比的起源、意义,以及理论和方法;其次介绍了英汉在词汇、句法、语篇、修辞方面的对比,以及在生活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对比。最后基于以上对于英汉文化各方面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