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魏晋易代”为视域,探讨魏嘉平至太康时期蜀、吴两国士人降晋前后的政治、文化心态及其相关文学著述情况,内容分为三端:一是结合蜀、吴士人易代后面临的政治处境,综述两国士人群体代表的相关言行事迹及文学著述,考察特殊历史背景下两国士人心态的异同。二是对“谯周劝降”“李密写《陈情表》”“陈寿的易代史观与《三国志》笔法”“顾
《爱的分析》是批评家岳雯的蕞新文学评论集,分为三辑。辑一从宏观角度描绘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来的长篇小说景观,研究了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与女性书写、好人定义的变迁、长篇小说开头的变化等,由此折射出小说家对于世界、对于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理解的更易。辑二是作家作品分析,聚焦冯骥才、梁晓声、金宇澄、王安忆、邓一光、阿来、冯良、叶舟八
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之一种。论著从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异世界和俗世界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了以《三体》《山》《球状闪电》等作品中想象世界的瑰丽雄奇和以隐喻等叙事策略传递的对现实问题的诘问,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典型意象如球状闪电、虫、山等和典型人物如林云、罗辑、叶文洁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深入探析作品叙事策略
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耨勤而耕深,本书可视为其长年研究的一个缩影。所论多建基于第一手资料之上,不乏稀见版本、手稿、书信,既谈及鲁迅、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巴金等大家名作,也发掘了一些相对鲜为人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学史之遗。书中析述文辞,校释版本,品鉴装帧,漫说文人文事。如此挖掘考辨,摘抉隐微,显发文学史的多重面向,亦
本书以文学理论学科自身为研究对象,把文学理论视为一种知识形式和社会实践进行考量,把问题回溯到清末民初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诞生之际,从近代学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生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话语规范化的路径、作为权力话语的文学理论及其运作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阶段。为了更好地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情况,故撰写本书。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革命文学时期的文学、战争时期的文学、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文学、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章节的,分别对每一
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不断转换,每个时段的焦虑中心不同,其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各有差异。本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线索,以文本为核心,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辉煌成就。全书主要对文学革命时期、革命文学时期、战争时期、新中国十七年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进行探析。本书选文经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共收录了国内多为著名学者近期二十篇对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京派文学”所做的专题研究,比如丁帆教授、王彬彬教授、吴俊教授、张光芒教授、王爱松教授等,这些文章反映了他们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和思想。按照收录的论文所涉及的主题,全书大致可分“现代论坛”“文学史透视”“文学现场”“中
本书通过元代文人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及元代文学之大格局的形成,多族作家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繁荣,地有南北与南北文风的交汇融合,元代文人雅集、科举、理学、隐逸、宗教等与传统诗文的发展,元词成就与元代俗文学之曲与小说的重新审视等几个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元代文人活动与文学关系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审视了元代文学与文化不同于唐宋明清之
本书收录了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及学生的论文,分为武汉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武汉城市语言和教育研究、武汉作家作品和武汉诗学研究、武汉影视文化研究、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研究五个部分,深入地分析了古代文学、语言学、地域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研究了湖北武汉的方言、网络流行语中所包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在武汉作家作品和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