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学术探讨、路径探索、治理观察以及育人实践四部分,收录了《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中的“青海经验”》《疫情防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等文章。
本书是批判西方殖民主义的现代学术经典。法国精神分析家法农以充满感情又冷静的笔触,诉说着非洲人民如何在西方的殖民主义中失去主体性,甚至黑人的身体、欲望和行为都完全向白人的世界臣服。这就导致黑人渴望将自己提升到白人的位阶,一心求取白人的认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及价值。只有戴上白面具,黑人才能去除心底的焦虑,假装自己跻身白人的
非彼无我 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多维的审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价值意蕴、面临的新时代境遇及铸牢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阐释并进行深刻地提炼与概括,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点滴
本书是辜鸿铭影响至深至广的一部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了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本书全面反映了辜
法属海外省的法国人,尤其是安的列斯人,在法律层面上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非洲的其他黑人,而作为黑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了白人的优越性,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黑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子曰: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通过中国哲学家对水的人文诠释,通过一系列优美的画面展现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于无形之中指导、规约着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人类早的家就在水中。本书从新梳理这些独特的文字描述,用清新优雅的画面,细腻活泼的笔触,传达出真实的中国文化的气质,传递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力量。
本书是法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一书的第二卷,《感性的灾难》。在此,斯蒂格勒继续思考从力比多消费到消费品的问题。我们时代的特点是以工业技术控制象征的东西,美学已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和舞台。由此产生了贫困,条件代替了体验,这是哲学家时而感到的一种耻辱,即生为人的耻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导致当今
本书为一本研究论文集,收录了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1篇。全书紧紧围绕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课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重要性、培育渠道等进行了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旨在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领域,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
本书收录14篇优秀本科生论文,来自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2021年度全国田野调查征文论坛。第二辑内容涉及本年度关注度较高的养老育儿、亲属关系、婚姻关系、生育习俗、医患关系、疾痛叙事、公共空间、社会变迁、易地搬迁、自主就业等社会话题,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度,对于了解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了解民族学、人类学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