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人性至美、爱之探索、感恩与怀念、理想信念、人与自然等十个单元,涵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收录篇目四十篇,主要以中、短篇作品为主,长篇作品则采用节选形式,每篇作品后配有作家简介、文本赏析(含课程思政元素)、延伸阅读(含相关研读资料)、拓展与思考等内容。
本书共分八章,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在一面以南方为荣一面对南方感到陌生与忧虑的情况下形成中世纪中国文学特质,以及当时的作家如何在诗中通过爱国情怀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态来刻画自身和南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刘师培“正名”思考的乌托邦瞬间;革命、寓言与历史意识——论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风格”政治刍议等。
本卷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史研究,主要收录《中国文学史讲稿》《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中国修辞学史》等文学史研究作品,兼及几篇探讨文学史相关问题的议论文章、讲稿,如《中国文学史上的几个重要问题》《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为首次发现的课堂笔记,经张伯
本书是著名作家阎纲先生和陕西作家杨生博、王满院以书信和座谈形式探讨文学的文章合集,共收入近年来三人来往书信和访谈录70余篇。三人谈论的主题涉及文学的方方面面,包括为什么写作、作家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动笔、情节与细节如何处理、如何突破瓶颈、作家成功的要素、作家的初心与个人写作风格、如何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等等。
本书分为“守望民族精神”“绘制思想图景”“走进文本现场”“深入对话空间”“整合历史资源”“重构文化视野”六个部分。全书以文本为中心,有整体研究也有个案研究,主要对从诗学精神、审美体验、乡村叙事等角度研究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在一定层面体现了广西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新高度。本书从广西多民族作家到当代文坛的诗人创作,从乡村文化
本书系统研究了两宋时期党争的起因、特点及其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收录二十余篇文章,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有宋一代的朋党之争对石介、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秦观、陆游、辛弃疾等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再现了古代有识之士的君子之争与君子之交的政治素养。本书文史互证,材料丰富,视野宽阔,立论坚实,为进一步探究两
本书集结了记者蒋肖斌对多位中国当代作家的深度访谈。作品以“现场”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记录作家的创作环境、写作心路及个人经历,呈现他们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态度。访谈对象包括冯骥才、张炜、梁晓声等人,涵盖了他们对小人物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文学的理解与热爱。蒋肖斌不仅记录了作家的言谈,还挖掘出他们作品背后的真实情感
选题原为国家社科资金课题,重点研究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近代女性文学的新景观和新成就,作者首次提出了“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这一文学史概念,并指出这时段的女性文学正处于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期,准确地阐释它的地位及其文学史意义作者首次提出了“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这一文学史概念
本书精选了10个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主题,从友情到爱情,从思乡到励志,每一个主题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白话文和古诗文进行对照。这一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