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尽可能多地依据文本,尽可能多地结合其语境,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作出较为全面、较为系统、较为深入的阐释。全书分6章。其中第1章旨在将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的一生刻画成其酝酿、阐扬、完善和进一步深化其哲学体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历时性考察。第2—5章,则可以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一种逻辑的或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宗教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更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
本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线索,在详细梳理马克思、普列汉诺夫、列宁、阿尔都塞、奈格里等主要思想家评论斯宾诺莎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传承关系。本书认为,斯宾诺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返本开新”的重要方式,为深入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要义
叔本华借鉴了康德的现象物自体的二元结构,用意欲取代了物自体,同时,把柏拉图的理念置于意欲和个体表象之间,理念是意欲的完美的客体化,个体表象是意欲不完美的、幻象的客体化。叔本华在唯理论的盛世提出了全新的唯意志论,预示了哲学发展的转向从理性主要到非理性主义。全书分四篇,第一篇阐述表象的世界,其表现形式是充足理由律,级时空和
在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的对话作品《希耶罗,或僭主》中,僭主希耶罗与诗人西蒙尼德讨论僭政的利与弊。施特劳斯将对话译成英文并作了完整解读,之后邀请好友法国哲学家科耶夫写了评论文章,由此触发了两人长期的书信往来。所有这些内容,色诺芬的文本、施特劳斯的解读、科耶夫的回应,以及二人的书信集,就组成了眼前这本《论僭政》。不过,书中
本书是一部柯林武德的思想自传。柯林武德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哲学思想和史学理论至今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在本书中叙述了自己思想的发展历程,以真诚的态度剖析自我,犀利地批评了当时的哲学、史学研究状况,总结出历史哲学原理,提出关于历史观念的三条定理,构建了自己融通哲学与史学的独特理论体系。柯
《人类知识原理》是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著作,也是西方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心思想是批判物质的独立存在,证明非物质主义原理,即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海拉斯与菲洛奴斯的三篇对话》通过两人对话的方式,进一步阐释了《人类知识原理》的主要观点,第一篇论证原始性质和次生性质都是心中的观念,第二篇反驳物质存在,第三篇反驳无神论和怀疑论。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问题意识、理论创见,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立足于当代视野,就别尔嘉耶夫的理论渊源、历史哲学、文化学、伦理学、客体化、技术理性等诸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主题虽在内容上有所差异,实则都围绕着时代性问题而展开,均指向现实实践,即人之出路与哲学何为的时代性追问与回应。
本书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要做的只有——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相关性,辨明哪些是份内之事,哪些事不由自己控制。第二个选择是观念,并在与人的碰撞中分清谁与自己的观念有根本的分歧。第三个选择是自我呈现,找到自己希望被看到的样子。爱比克泰德认为,无数个选择像基石,搭起了人生这座建筑。建筑或许是千差万别的,但都有一样的建造原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是尼采的早期作品,在本书中,尼采探讨了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文化体系。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本书译者从德文重新翻译了尼采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