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陡数.祭祀经文篇(中)/彝文文献经典系列》主要收录的是古彝文文献中的祭祀经文,内容包括丧祭献酒、解冤、论神医、冤愆的产生、天地冤等章节。所谓的祭祀经文就是给亡者解除冤愆的经书。彝族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应该回归中央故土与祖先团聚,但如果亡者有冤愆罪过,就回不到祖先身边,因而需要布摩为其解冤,从而出现了祭祀经文。
仪式行为产生文本。在仪式叙事中,口头叙事与仪式是同构互文的关系。本文以东巴叙事传统为研究个案,重点研究仪式叙事中的程式化特征。“仪式程式”是仪式主持者进行仪式叙事和表演的内部运作法则及组织单元,是口头传统与仪式叙事的联结点,也是仪式叙事的程式单元的总和。东巴仪式中普遍存在着高度程式化了的表演单元,包括表演动作技法、表演
中华传统文化典藏:礼记 尚书(精装版)
治理视野下民俗习惯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周礼》《仪礼》《礼记》是反映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成书稍晚,但影响很大。本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
《中国民俗学》一书由民俗学界著名学者陈建勤教授所著,作为一本民俗学入门的概论性书籍,全书分为九章,前六章论述了民俗的含义、发生、表层特征、深层结构、性能、传播,后三章论述了中国民俗的特点、分类和现实应用。作者结合理论和实践,为读者呈现了民俗的大致风貌,为推广传播中国民俗作出了种种努力。
当一位实践民俗学理论研究者回望自己的故乡时,会对看似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投以怎样的目光?能否有新鲜而独到的田野发现?在户晓辉著的《日常生活的苦难与希望(实践民俗学田野笔记)》中,你将看到全然不同的田野、故乡和乡愁,看到对日常生活大是大非问题及其根源的理性反思,看到实验民俗志的逻辑书写,看到人文学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化、法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撰写的第七本非遗年度报告,同时也是本中心撰写的第二本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的非遗保护实践也随着全球、区域、局部的文化生态演替而不断进化发展。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文化自
《国学礼乐录》·二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朝李周望、谢履忠同撰。周望字渭湄,蔚州人。康熙丁丑进士。履忠字方山,昆明人。康熙癸未进士。是编乃周望官祭酒、履忠官司业时所辑。自孔子世系,及先贤先儒列传,列朝祀典,礼乐图谱,并石鼓潘迪音训,而以祭酒、司业题名终焉。所列颇多疏漏,如祀典中既载晋泰始七年皇太子讲经释奠,而元康三
人们赋予十二个生肖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共同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心灵的祈求。萌自亘古时代,穿越历史长河,生肖文化戴着一层又一层的五颜六色的神秘面纱来到了我们面前,诡秘而充满诱惑。让我们随着《中国古代生肖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一起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