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本书以“文明”与“立宪”的“双重变奏”为主题,探究19—20世纪之交至“一战”前后,中国的思想行动者,如何从接受西方国家所设定的“文明等级”、在此前提下寻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过渡到反思“文明”之意涵,用多元与平等的文明观重塑宪法话语,形成“20世纪之宪法”并开启中国宪制变革的新路径。全书详尽呈现了近代中国宪制思想与“
本书明清时期,浙江基层的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史料文字选编,是作者从浙江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藏明清时期碑刻拓片中,选取有关浙江基层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碑文拓片,并进行释读整理。全书选取碑文的空间范围涉及上虞、诸暨、萧山、嵊县、山阴、建德、桐庐、嘉兴等地区,时间跨度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五百余年,内
本书分为8个部分,内容包括:两周制度模块——单一制(一)、战国时代(单一制)、单一制秦国(单一制)、两汉模块——(混合制)、北魏卷(混合制)、北周卷(混合制)、隋杨时代(标准混合制)、李唐部分(解体中的混合制)。
《唐代域外文化与地方治理研究》是中国唐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作品集。书稿由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和中国唐史学会编纂审定,收录国内外隋唐史研究专家的研究论文26篇,分为地方治理、都城与域外、碑志与文化、书评四个板块,内容涉及唐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法律、文物、出土墓志考释、相关学术著作评介等多个研究领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套知宋丛书,旨在为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文史基础且渴望深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学习途径。 本书精选宋代科举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呈现宋代科举制度的全貌。书中探讨的主题涵盖了科举制度的创立、改革,进士、明经诸科及制举、武举各类考试的设
本书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
作者在充分掌握汉唐史籍中的歌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汉唐歌谣所反映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传播、作用进行了专题式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广泛存在的歌谣风议是民众和一部分官僚士人对现实政治和生活的批评和意见,是普通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汉唐统治者意识到歌谣风议的下情上达作用,经常根据歌谣风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
本书是一部中国思想史类专著,属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21FZSB025)。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型期,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整合期,而社会政治转型与思想文化整合都涉及政权合法性上的理论构建、论争、宣传等。先秦思想是秦汉思想的根源所在,为此,本书第一章考察了殷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天命观念与政
本书透过对晚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究晚明文本插图的制作、生产及延伸的世界。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史学观念,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晚明文本插图作为不同阶层人员交流的“边缘地带”与晚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图里图外的晚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