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是艾思奇专为大众写作的通俗哲学读本,为大众所写,也为大众所用。本书开篇即点出:哲学并不神秘,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写法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紧扣时代脉搏,形式上更接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很能激起继续阅读和思考的兴趣,在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揭开哲学神秘的面纱,使之喜闻乐道,并最终成为握在手中的锐利武器。数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本书借鉴国外教材的先进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和说明。不同于传统的马哲教材,本书分“基本原理观点深化”“热点前沿问题探讨”等板块呈现内容。观点深化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而前沿问题探讨,则是给学生呈现一个广阔的学术视野,对于当前学术争鸣点进行了引介,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处就处于
本书是广松涉的哲学代表作《存在与意义》(两卷本)的入门书或精华本,也是《事的世界观的前哨》(《事的世界観への前哨》)的雏形。全书由广松涉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8篇论文构成,其地位相当于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之于《哲学沉思集》。本书在批判主体-客体的传统二元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自身具有原创性的关系性认识论。
《俄苏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纲》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子课题“俄苏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对俄苏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启蒙与变革: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初步阐
本书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一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某些观点和看法,力求使理论文字更规范化,并增加了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大幅增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俄国、苏联和当代俄罗斯的演变进行了系统论述,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书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学界的学术争论情况作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次修订,编者结合时代特点,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在查阅、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各个时期的发展。全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
本书以开启劳动的工具行为作为切入点,把工具问题作为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线索,概括了以构建“荒野记忆”为主要编史方式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历程的基本内容,表达了工具行为视角的人类自然史观念。在综合考察环境变化、直立行走、手足分工、食性转变、脑量增大、意识完善、协作沟通、语言生成、迁徙扩散、基因突变、文化创造和工具行为关系的基础
本书针对当代国外知名学者海德格尔、波德里亚、鲍曼等对马克思哲学中的生产、生态、技术、消费、工人阶级、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提出的质疑,围绕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实践性和真理性这一中心线索,对这些质疑逐一展开回应和辩驳。同时,针对黑格尔、海德格尔真理观中的主观性和抽象性,作者阐述了马克思真理的社会现实性和人民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继承性与超越性;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统一的特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的实践生成、实践的教育特性与教育的实践特性;阐述实践教育哲学的基本任务、视域范畴、研究路径以及学理明鉴;论述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性、主体间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