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论》本书六篇,作为罗斯(W.D.Ross,1877-1971)主编的牛津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共12卷)第1卷,于1928年出版。内容包括《范畴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辨缪篇》,《后分析篇》由于版权问题,本次未收入,故本书名为《工具论(五篇)》。影印的版本为牛津大学出版社1928年版的1963
本书翻译西方二十世纪最有学术成就的哲学家维根斯坦一百多年前出版的英文版的《逻辑哲学纲要》(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为其中的每一条英文语句提供详细的与逻辑坐标有关的图形和图例,并提供通俗易懂的中文解释,将指出维根斯坦创建的逻辑哲学中包涵的新逻辑学就是当代信息科学和当代逻辑学的基础理论
本书以列维-斯特劳斯生平的4个主要时期为线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1908-1935:青少年时期。作为学生和社会主义者的双重身份。1935-1947:与存在主义哲学的决裂。列维-斯特劳斯在巴西塞尔唐实地考察直至1939年,从1941年起,他在纽约开启了新的学术生涯。1947-1971:他返回法国后开始学术写作,
在哲学转向语言学之后,洪堡的非凡思想获得了其应有的关注。自此,20世纪以来,不仅是语言学界,哲学界也对他的著作产生了日益浓厚的兴趣。本书对洪堡的著作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洪堡思想对于我们时代所具有的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洪堡的生平;作为年轻学者,洪堡的政治理论、作为普鲁士政治家的政治活动,以及这位特格尔
击碎主体性的迷梦 穿越欲望的幻象 最终达至对主体症状的突破 继康德之后,拉康给出了第四批判:纯粹欲望批判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小型传记,作者结合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 下册是作
《海德格尔导论》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艰深思想的绝佳入门介绍,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将清晰的论述与对主题的权威解读相结合。它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述,并且为海德格尔后期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提供了初步的定向。 理查德·波尔特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切中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而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英译者玛乔丽·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
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会饮篇》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由于这部经典作品在文体和内容方面的多重性和丰富性,在当下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局面中,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建设性的对话,容易导致学术成果的割裂化、碎片化。《爱欲的悲喜剧:柏拉图的<会饮篇>》力图进行沟通和融汇,弥补学界缺憾。本书是对柏拉图《会饮篇》的一份详细、综合的哲学解读,在
1945年,科耶夫在给法国政治领袖戴高乐的建言书《法国国是纲要》里提出拉丁帝国理念,本书即围绕科耶夫拉丁帝国理念编译而成。书中所录文献从三个方面介绍科耶夫的思想:一是国际政治方面,选录了《法国国是纲要》、科耶夫和施米特的通信,以及科耶夫应施米特之邀的讲演;二是神学方面,选录了《科耶夫-费舍德文献》;三是与科耶夫整个论证
《普罗泰戈拉》对话背景设定在伯利克利时代,即公元433年,苏格拉底当时约35岁。这篇对话被人们视为柏拉图的精品杰作,它不仅刻画了最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而且也提供了另外个两位著名智者普罗狄科和希皮亚的思想概要。普罗泰戈拉在雅典的活动、他与伯里克利的友谊、他为城邦起草法律、他的不可知论和他的全部作品,促使人们对智者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