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创作者,中国古代士人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不得不进行千里迢迢的流浪和迁移。当他们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旅途艰辛,见识到迥异于家乡的风物景观和社会习俗时,其内心产生的震荡是巨大和深刻的。在自然环境、生存状态骤变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化
"汉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赋,唐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诗。从赋中心到诗中心,处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演进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转折?本书立足于文学内部,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全书以诗赋二体文学为中心,以“文体秩序”(即诗赋间之关系与地位)与“文体生命”(即诗、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
1765年,深感于唐诗家塾课本之匮乏,清人孙洙(蘅塘退士)从脍炙人口的唐诗中选出内容诗艺俱佳的三百一十首,编成了《唐诗三百首》,从此俾童习之,白首莫废,流传至今。《唐诗三百首全解》是对经典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的深度品读,从注释、语译、赏析三个角度,结合诗史的背景和对读的方法,将看似浑然天成的篇章拆分细读。解读人赵昌平
《少年读红楼》系列是语言艺术家钱儿爸精心耕耘,融入大量心血的重磅作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精彩的对比分析,将作品中千人千面的人物、复杂多面的社会百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小读者眼前,让孩子不仅能了解到原著中精彩的故事场景、鲜明的人物个性,而且能逐步体会到命运与时代纠葛的悲剧色彩,进而真正爱上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第
自汉代至近代,中国妇女的著作共4000馀种。而在有清一代,妇女作家即达3500馀人。在这3500馀人中,至今确知有集子存世者,就至少有1000馀人。这个数量,足以让我们对清代女性的文学创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前代相比,清代闺秀诗词作家的创作境界更加开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她们的作品都留下了痕迹,从而以千汇万状的姿态,丰富
《格萨(斯)尔画像与雕像研究》一书是内蒙古自治区抢救保护《格斯尔》工作课题“《格斯尔》丛书”之一,该项目主持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雅尔图。本书共分七个篇章。作者使用文献考证和肖像艺术的比较研究方法,多角度探寻了多种“格萨(斯)尔”画像、雕像、唐卡画的艺术内涵和风格,还以附录形式展示了国内外著名艺术家、
名著阅读入门,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生动讲述水浒传历史故事。感受经典魅力,轻松让孩子爱上阅读。卡通漫画风格,画面Q萌可爱,色彩艳丽,层次丰富,人物形象亲切生动,拉进与孩子的距离,提升孩子阅读兴趣。3D立体翻翻,全书包含近100个互动小机关,100厘米大拉页,翻一翻,读一读,手脑互动,妙趣横生、好玩好学、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