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在德国的音乐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分量,全面探讨19世纪以来德国音乐教育发展史、并受到好评且再次出版。该书视角独特深刻,以美学和文化教育视角下学校歌唱课的发展为主线,从普通学校教育政策、文化和社会事件、校外音乐生活等层面来解读德国学校歌唱课发展的不同支流、转折点、教育教学的方法问题,寻古探今,成为现今德国高校音乐教育
《湘西苗族仪式音乐研究/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丛书》一书是由魏育鲲6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仪式音声表述下的信仰世界——湘西苗族仪式音乐调查研究》改名而来。书中除了将论文中的绪论依据重点拆分成扼要梳理出湘西苗族在民族混居中的历史语境,强调越出单一类型的信仰仪式而从三类执仪人及其执仪活动探讨湘西苗族生活全景中的仪式音声的必要性,以
《流水落花——有音乐陪伴的日子》以“追忆大师”“美国见闻”“1996年欧洲行”“21世纪倒计时”“那年我在土耳其”“瑞典开会游流水账”“世纪初的日本”“春之祭”等篇章,写出了作者由音乐、音乐家和音乐活动而获得的所思所想,在随性的随笔文字中,让普通读者得以深入到音乐家和经典作品的世界中,学习体验音乐之美。
本书主要对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以及交响曲和其他小曲,有所选择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要素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调性、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发展手法、音乐发展的高低潮布局等方面,以曲式结构分析为基础,着重分析作曲家的独特和声语言特点,对其他技法特点也作以提示和说明,并对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技法进行概括和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当代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与原则;当代音乐教育的崭新观念;基于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内容等。
本书主要探讨研究了声乐艺术鉴赏、器乐艺术鉴赏、舞剧与电影音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探索、音乐创作艺术探索、现代音乐教学与审美探索。
本书分为开篇、生活篇、健康篇、游戏篇、结束篇五部分
《民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音乐教育相关及教学法为切入,分析中国民歌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民歌的艺术特征与音乐表现手法,并以湖南梅山民歌为例解读了民歌的旋律音调特征,重点探讨了不同地区民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汉族民间歌曲与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两大部分,其中汉族民歌按照省份分类;少数民族民歌
《音乐心理学教程/高等院校音乐通用教材》在广泛搜集阅读分析国内外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中外音乐心理学进程、音乐心理学的基本范畴、音乐立美的心理问题、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审美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儿童音乐心理、音乐才能及音乐训练等作了专题论述。每一个专题都在明确基本概
作者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中西比较的学术视野,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重维度出发,在视域融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体系中重新对《乐记》进行价值定位,对文本进行多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阐释,多角度阐释和挖掘了《乐记》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乐记》文化图式礼乐相融的协同性,把握文本的文化图式、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乐的生命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