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作品被译成许多种语言。他的剧本在很多国家上演,研究他的人遍及全世界。我国介绍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工作起步较晚。1839年一1840年,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一书才首次将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字介绍到我国。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查尔斯·兰姆和他姐姐玛
本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时空工匠的学徒生涯、初露锋芒、城市时代、钟摆的运动、城市机器、走进世博时代、前进的齿轮、未来的刻度等。
来自同一个家庭的两对居里夫妇三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个的奇迹。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发现了重原子的放射性,而弗雷德里克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则为人工放射性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物理学和化学开创了新纪元。这里就是居里一家的故事。书中不仅叙述了他们的科学发现、以科学形式解释了各个发现的原理,还回
《三作家传》是茨威格传记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斯台芬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位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研究这三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茨威格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
1934年,伊雷娜·居里与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合作,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为人类改变元素及创造新元素铺平了道路。他们因此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身为法国女性的伊雷娜却被保守的法国科学院拒之门外。1938年,另一位女科学家莉泽·迈特纳洞察到核裂变的秘密,从而直接引发了一
梵高曾说:我越来越相信,创造美好的代价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后才是欢乐。这位生前寂寞死后辉煌的天才画家,用明亮鲜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却早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很多人只知道他的疯狂,却不知他疯狂背后的诚挚、纯净与柔软。从出生到自杀去世,再到身后正名,本书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梵高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本书介绍了维也纳分离派创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生平,并挑选了包括《吻》在内的48幅代表性作品,逐一进行深度赏析。在这里,艺术大咖的一生被平铺展开,那些被收藏在各处甚至已经被毁的作品影像都难能可贵地汇聚于此,通过专业学者的鉴赏,我们得以有机会去细细品读、理解克里姆特的艺术理念,探知这位艺术大师的人生细节。
《歌德与中国》(新版插图增订本):大文豪歌德,大凡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很多人不清楚歌德与中国的渊源,不知道中国文化对歌德的影响,更不明白把歌德引介给国人的过程及其意义。本书分为歌德与中国和歌德在中国上下两篇,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对歌德的影响以及歌德对近100年来现当代中国留下的烙印
《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是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精神追求、基本规范与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这不单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更涉及如何看待“现代性”的诸多问题。作者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思想都是作为问题而出现的,陀氏提出的不仅是他自身时代的问题,也是整个“现代性”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