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学校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机制;学校对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地震的防范和应对;洪水的防范和应对;台风的防范和应对等。
自然灾害是当代后发展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荆棘之路的共性,也是正在进行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卫生安全、文化安全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具有隐蔽性、危险性、突发性和非确定性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神秘莫测的玛雅预言,隔着遮天蔽日的中美丛林,仿若洞彻万物的先知一般,描述着未知的明天。正像N所代表的含义,无限中的有限,偶然中的必然。黑暗来袭,我们要如何应对?生命的路途将指向何方?这套小书涉及地震、泥石流、海啸、火山喷发等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内设灾难
本书中论文从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贫困、发展等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自然灾害影响贫困问题的具体机制和过程,讨论政府、社会组织、村庄和农户在推进灾害应对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方面的不同行为特征,特别是就汶川地震灾区振兴发展、玉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及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经验等内容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将灾害风险管理纳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
本书是在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的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总结。本书系统地分析了特大自然灾害决策问题的特殊性和决策群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大群体决策的概念,提出了复杂大群体决策模型理论框架;系统地阐述了面向特大自然灾害复杂大群体决策模型、方法、支持平台及其应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下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但当人们正享受工作、生活、生命和大自然的平和美丽时,也许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海啸等各种灾难骤然而至,悲剧就在瞬间发生。危险无时不在,意外处处都有,居安思危,平安成长。当灾难来临时,青少年如果能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自救技巧
近代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段政治意义上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又是一段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覆盖面广和天灾人祸相互交乘的历史时期。期间频发的灾荒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要完整而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灾荒显然是一个不应回避的方面。本书回顾和介绍的就是发生在1840~1949年间的
《学术前沿研究:中国东北近代灾荒及救助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东北的水灾及救助、近代东北的旱灾及救助、近代东北的饥荒及救助、近代东北的瘟疫及应对等。灾荒史是以历史上所发生的灾疫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洪涝、旱、冰雹、霜冻、地震、饥荒、瘟疫等灾害内容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历史上灾疫
《铁泪图(19世纪中国对于饥馑的文化反应)》对1876年至1879年间华北地区的灾荒做了多角度的描述。书中以宽阔的视野,引述前代类似事件以及皇帝们颇为有效的赈灾政策,并论及近世灾荒:也对1845年至1849年于爱尔兰、1876年至1878年于印度南部发生的饥荒。以及英国政府的态度进行了诸多比较。整本书的结论强调无论是中
《2010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图集》由序图、灾害概况、灾害专题分析以及减灾备灾、应急响应与恢复重建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序图”,为读者认识了解、分析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翔实的地理、历史背景基础信息,完整反映了中国疆域及与邻国的关系。第二部分“灾害概况”,包括自然灾害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情况和灾害损失区域评价三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