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板块相对固定,主要包括核心板块和重点板块,核心板块是海内外汉语方言、民族语的本体研究,重点板块是语音与音系、语义与词汇、语法与语用。特殊情况下,我们设置专栏或专辑。本辑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二届“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专栏、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与语义、海外汉语方言及语言应用等几个部分。
本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展现汉字的源流、生长形态(六书)、历史发展演变;第二部分:汉字与艺术,展现汉字身上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包括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细特性,以及艺术对汉字的影响;第三部分:汉字与生活,展现汉字与民间风俗、地域文化、人类活动、思维习惯等的关系;第四部分:汉字的影响,展现汉字与其他民
本书是国内外学者在每年举行的“汉日对比语言学研讨会”上发表的作品集,其内容体现了汉日对比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13辑,全书由特约论文和语言研究构成。特约论文板块共计4篇,收录的是日语学界知名教授撰写的论文,如史曼的“基于事件结构的汉日复合动词构词对比分析”。语言研究收录“汉日语自动词遭受句式的对比研究”等文章。
本书分为语言规范政策与理论、语言规范建设与治理、语言规范与语言规划三部分,收录了《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新时代语言文字规范的新挑战、新任务及因应策略》《汉语融媒体辞书资源整合的思考》《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与产品认证》《国家语言治理能力建设70年:回顾与展望》等文章。
本书从语言类型学和地理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语义地图模型和时间地理学理论,集中探讨斯瓦迪士核心词表中前五个躯体动作动词。在语义地图模型方面,更新了推测蕴涵关系的算法,并基于所得结果构建经典的语义地图,分析词义的蕴涵关系。在语言地理方面,将蕴涵关系转置到地理空间中进行分析,同时,引进时间地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探讨词义
在“古今字”学术史考察中,宋元明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所以本论文基于全面收集到的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的近10000条“古今字”训释材料来考察“古今字”研究在该时期的发展情况。论文主要有五个部份组成:绪论部份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目标、方法与指导理论、相关问题的说明和“古今字
本书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训注“古今字”材料,考察了“古今字”训诂在唐以前的发生、发展情况。全书分为前编、后编两部分。前编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并综述学界有关“古今字”研究的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以前“古今字”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古今字”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学者
本书选取工作报告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为理论模型与实操方法。理论模型部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挖掘,建立总结与部署、开头与结尾、感谢与问题、体会与要求四个模块八大要素写作模型,分类提取高频词汇,总结提炼工作报告写作步骤及要点。实操方法部分,运用Python、PHP、Mysql、Sqlite等技术,构
本书从二语语音习得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视角,考察了日本汉语学习者普通话鼻韵母的感知特征。作者基于“高变异感知训练”范式,开发出面向日本学习者的鼻韵母感知训练工具,并验证其促学效果。而后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适应感知训练”范式,开发出训练工具,并验证其促学效果,基于实验结果,讨论了语音感知与产出的关系。本书系统地调查了日
本书主要对汉语介词“于”的演化发展展开探讨,力图构拟出“于”的演化模式,探究其演化动因和机制。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为词汇、语言现象、语言事实及语言现象相结合的辩证分析。本书作者结合汉语历史发展特点,辩证地将词汇与语法相结合、语言事实描写与语言现象解释相结合,运用语义学、语用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介词“于”,在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