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
本书作者以大一之道作为老子思想研究的立论,全面、系统地解析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老子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与各种思想流派的关联,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史料翔实,阐释清晰,写法创新,跳出了沉闷呆板的学术论文窠臼,对某些史迹的研判有新意,不失为一项思辨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文化成果。
《论语》为儒家经典著作。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大儒为之注释不绝。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成为以后历代学子考试必读书。钱穆先生作《论语新解》,汇集前人对《论语》的注疏、集解,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解证更加精当独到,如其所云: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孔子人格之概观孟子自道为
《老子》《庄子》成书年代谁在前,谁在后,学术界争论不断。本书开宗明义即提出《庄子》一书实在《老子》五千言之前,为此,作者钱穆从老、庄、孔、孟先秦诸子,直至魏晋玄学,大量引述各家经典著作,从观点、渊源、传承等方面比对,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学说异同、相互影响、传承关系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尤其主张庄子
本书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重点打造的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丛书项目。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他也是中华文明中传承悠久的商贾文化的典型代表。本书主要讲述了吕不韦以一介商贾之身,凭借着过人的
《荀子》一書的歷代版本超過百種,互有短長。本書對五十餘個《荀子》重要版本逐一考訂,指出每個版本系統之特徵,探索各系統間的源流遞變,並評論各版本得失。在此基礎上,作者選《荀子》重要版本進行校勘,撰成《荀子宋槧善本重要異文校勘記》;選《荀子》中《勸學》《脩身》《不苟》《榮辱》四篇進行注釋、今譯。
本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部分以郑玄注解《周易》为研究对象,借助《周易郑注》和《易纬郑注》二书,采用表格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探求郑玄阐释《周易》所用的理论,并论述理论的渊源、演变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所用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评判。附录部分为《周易郑注》和《易纬郑注》七种,在移录原文的基础上,校勘文本,是正文字
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诠释史,既包括对五经四书的经典诠释,也含着对孔子思想的义理诠释。以孔门后学为代表的先秦早期儒学正是这一阐释、诠释历程的开端。对孔门后学的儒学诠释成果予以梳理,是纠正和弥补以往早期儒学研究基本呈现出“孔—孟—荀”三段论的化约式论述格局的缺漏。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孔门后学与孔子言行文献的整理部分。孔
墨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时为显学。墨子及其墨家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显著位置,其深刻的思想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遗产。墨子的尚俭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墨家学说的特色,亦是墨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实践性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形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