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有:西河设教、弟子传记、卜子文辑、西河后裔、重大考证、西河今吟等。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道德经》,用篆书抄写的名为甲本,用隶书抄写的名为乙本。与今传本《道德经》相反,《帛书道德经》为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且末分章,《帛书道德经》的甲、乙本在出土时均有部分残缺。崇贤馆整理版《
本书采用“大字”“白文”“竖版”“注音”的形式,对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进行编排出版。
本书聚焦浙江儒学这一积淀丰厚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首次以通史的形式对浙江这块历史上儒学发展高地之薪火文脉的系统梳理和阐述。按浙江儒学不同发展时期分为五卷,具体为汉唐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近现代卷。
本书系儒学文献大型丛书,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儒学文献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为“经解典”“义理典”“志传典”三大类。“志传典”共32种584卷,收录了孔家家史、儒家礼仪、年谱、学案、总传等著作。
本书系儒学文献大型丛书,旨在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播儒学文献及其史料。所收典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分为“经解典”“义理典”“志传典”三大类。每种书的版本均精心选择,标准是内容齐全、文字清晰、版本价值高。“义理典”共38种,收录了汉以来儒家学者阐释儒学经典的著作。
该书稿集中体现了作者近年来对易学典籍、易学文化的新诠释、新认识,并论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其他重要方面,包括诸子思想和子学典籍、传统灾害治理和社会保障、地方史志和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认同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力求从多元化的视角对中国易学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进行深度思考、精准解读,相信能够有助于易学、史学、哲学、文献学等领域的进一步深
本书分为“周易上经”“周易下经”“周易系辞传”三部分,每部分都设有注解、译文、爻意分析、可断结果、自取之道等模块。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陪葬埋入的帛书老子《道德经》。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帛书老子校注》,其作风非常严谨,把真实文字整理呈现出来,与传世本比对有700多处异化。因为一些文字被淘汰或者长期不用,变得晦涩难懂。当年整理《帛书老子》的专家多是道德经领域的专家泰斗,因为长期受传世本的浸淫,对异化字解注时
本书包括《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