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碧水保卫战”热点问题,关注“治理成本公平分担”焦点问题,对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困境展开研究,从上、中、下游成本分担失衡角度分析原因,并基于成本测度设计横向生态补偿方案,提出整体性治理理论,最终实现上下游的联动共治。研究遵循“协同治理困境问题-成本分担失衡根源-生态补偿解决方案”三层递进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碳排放责任共担核算体系与中国区域碳减排合作路径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本书从逻辑和学理角度,通过“模型构建—样本测算—评估比较—政策建议”的梯度演进研究方式对省域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分配方法比较与碳减排合作三个递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区域碳减排合作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在“双碳”
本书以辽河流域为典型案例,探讨区域差异化流域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确定方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系、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数据的系统调查,分析流域水污染特征,并开展典型小流域试验。在此基础上,研发辽河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提出基于功能分区、入河排污口、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技术方法。依据流域水质达标要求,制定辽河流域”分区、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是国际上化学品管理与环境化学关注的热点,由于其在水体中分布广泛、迁移性强,且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毒性,水体中PFAS的存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一定风险。作为新污染物最主要的一大类,是当前我国和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物。当前,国内外对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
海洋碳库约是陆地碳库的20倍,全球大洋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CO2总量的1/3,目前每年从大气吸收CO2达20亿吨,约占全球CO2排放量的1/4。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强调应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毋庸置疑,海洋具有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重价值,已成为应对气候
本书从规划文本和规划流程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框架,梳理国内外区域、城市、园区零碳发展规划的政策和实践,总结碳中和发展规划的工作特点,提出了编制碳中和发展规划的编制框架、文本说明、工具和方法、体制机制建设及保障措施等,为提高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研究基础。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
《建筑碳排放计算》将作为建筑学专业和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必修专业课程,以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必修专业课程教材。该教材将系统阐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开展建筑碳排放计算对于提升人居环境节能减排成效的积极作用,使同学们熟悉建筑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培养其灵活运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的能力,将为建筑学专业
建筑与基础设施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构建“低碳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碳排放管理模式已成必然趋势。国外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与基础设施碳排放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建筑与基础设施碳排放管理在我国作为一个全新课题,实际操作中“懂技术、熟标准、会规划、能评估”的碳排放管理技术人员需求量巨大,且缺乏成熟的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274094、71834003、71774080)、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22ZDA1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对节能减排有关政策协同考虑,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协同仿真评估,分别从不同的政策视角,研究单一或交叉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全书共分为七章,
本书针对我国碳中和重大需求,系统介绍了碳中和概念及逻辑体系,剖析相关行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路径。全书包括绪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低碳化转型与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与清洁能源,煤炭行业低碳转型与科技创新,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固体废物低碳循环发展与综合利用,科技赋能低碳经济发展8章。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能源、化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