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955年,收录了潘诺夫斯基三十多年来的若干名篇,堪称20世纪艺术史中的关键性著作,也一直作为欧美艺术史学生的标准读物。它不仅揭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更主要的是,深刻讨论了视觉艺术中涉及作品内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问题。 作者从一个图像可以再现一物,象征另一物,而表达其他物的视角出
本书系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编写的主干课程教材。全书分上、下、中三篇,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项目一介绍设计三大构成的基本概念、价值和发展史,提高学生对设计构成的认识。项目二介绍平面构成的制作技巧,让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艺术语言和基本元素点、线、面的应用技巧,掌握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变异、密集、对比
看信息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习惯,但如何才能够清楚、明白、愉悦地看呢?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力量,因为一幅优秀的信息图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发布系统,它包括信息的类别划分、关系组织、流程建构与视觉表现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可视化设计能带领观者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信息“剧场”,启发阅读兴趣,进而实现信息传达的目的。因此,以人的
《传媒与艺术研究》是以传媒与艺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论文集刊,收录了高校师生及一线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分为新闻与传播、影视艺术、美术与设计、文学与传播、信息与管理、高教园地、科研论苑和文化论坛八个版块。
我们对曾经去过的地方了解有多深?对这些地方的记忆有多深?比如早晨上班的路线、沿着海岸驱车直行的经历,抑或是休假时曾去过的那些远离家乡的观光胜地、文化遗迹。这些地方的地标、景观、声音、气息,甚至当时的心情,可能都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们有注意过色彩吗?????在本书中,米密·罗宾逊会全程带领我们去
本书是西方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为名的学术专著,作者罗伯特??莱顿是知名人类学家,他聚焦于小型社会的艺术,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田野资料和深邃的理论分析,探讨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视觉语法、风格、艺术家的创造力等问题。本书广泛涉及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对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具
《犹可揖清芬》为一部为当代部分书法、篆刻艺术家及画家所做的评论集结之作,作者从业编辑出版20余年,为36位艺术家作传、作评论研究。按照书法、篆刻、绘画,分为“墨染流年”“品刀问情”“画里话外”三辑,36位艺术家大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员或名家,如孙伯翔、顾亚龙、毛国典、王友谊、朱培尔等。作者用散文化的写法,以文学为翼,
本书以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对“设计”一词的认知差异,何为设计,以及设计过程中每个阶段所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作者结合自身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学习经历和大量实际案例,为读者讲解了设计与绘画能力、品位、创意无关,设计是一个依靠“构想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优化解决方案的思维闭环。而这样的设计思维不止于艺术领域,更
本书共11章,从构成的起源、流派、基本形式、类型、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将构成进行追根溯源,形成系统认知,全面了解和拓展点、线、面造型语言表述,并将基本形、骨骼、表现形式、肌理技法探索作为重点,从而为学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构成语言。通过对维度、心理、表现等形式的突破,提升了平面图形所造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界限。本书的出版,有
本书以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为核心,精简了传统的构成设计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构成设计中三大构成的视觉和造型要素、审美原理和实践应用的同时,也重点介绍了三大构成的训练方法,并综合分析了构成设计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配置了大量优秀的构成设计作品,使学生、设计爱好者能更清晰、更直接、更快速地了解构成设计的理论原理和应用方法。